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术著作 > 正文

【学术卷】“大众化”诗学的生成与流变(1917-1949)

吴昊

目  录

 

上编  大众化诗学理论:以“关键词”为中心

前言  新诗“大众化”理论的生成与流变——以“关键词”为中心 

一、新诗“大众化”之“大众”关键词辨析 

二、两次“关键词”论争:“纯诗”与“大众化”的较量 

三、何种“大众化”?——“民族形式”中的语言问题   

 

第一章  “五四”发现“民众”   

第一节 “劳工神圣”观念影响下的诗人“劳动”观  

第二节 “到民间去”:“平民”与“贵族”之争

第三节 “民众”在文学中的位置:“为民众”或“民众化”  

第四节 “五四”的新诗创作实践:观看“人力车夫”的不同方式  

 

第二章  “革命”创生“普罗”   

第一节  杂语众生的“革命”言说 

第二节 “革命”的想象:激情与颓废并存  

第三节  质疑“普罗”:尚未诞生的“大众”   

 

第三章  “组织”书写“大众”   

第一节 “新诗大众化”:“组织”的产物  

第二节  书写工农:批判“现代性”   

第三节 “旧瓶装新酒”:民间形式入诗

 

第四章  “国防”与“大众”的联结   

第一节  1936年的诗歌报刊与“大众化”诗学的传播

第二节 “国防诗歌”:“站队”的“大众化”诗学  

第三节 “国防诗歌”论争:“纯诗”论者的失语

 

第五章  战时“大众化”:内容的统一与形式的分化 

第一节 “大众化”诗学主导地位的形成

第二节  战时“大众化”诗学的地域差异   

第三节 “民族形式”中的“大众化”语言与形式问题

 

第六章  “人民诗歌”的生成 

第一节  “工农兵方向”的确立   

第二节 “人民诗歌”:“先生”与“学生”的辩证  

第三节  “人”与“人民”之辨   

 

下编  大众化诗学实践:以个案为线索

第七章  声音的“政治”——20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诗歌朗诵理论研究

第一节 “朗诵诗”概念的接受与讨论  

第二节 “纯诗”与“大众化”论者对诗歌朗诵的理解

第三节  声音的“政治”:发现诗歌朗诵的“公共性”   

 

第八章  抗战时期诗歌朗诵运动钩沉   

第一节  解放区的诗歌朗诵运动   

第二节  国统区的诗歌朗诵运动   

 

第九章 “大众化”诗学视阈下的《晋察冀日报》歌词研究

第一节  抒情性与叙事性兼具的歌词内容   

第二节  地方性与民间性兼具的歌词形式   

第三节  《晋察冀日报》副刊对“大众化”歌词的宣传   

 

第十章  《王贵与李香香》的诞生及其经典化过程   

第一节  李季创作《王贵与李香香》的背景与过程   

第二节  《王贵与李香香》的发表与出版   

第三节  《王贵与李香香》的评价与经典化 

 

第十一章  从上海滩到晋察冀:田间诗歌创作的“大众化”转型   

第一节  光华岁月,“左联”三年:田间创作的开端 

第二节  参加西战团,宣传“街头诗”:田间在临汾、延安   

第三节 “滹沱河上柳,高枝悬北斗”:田间“扎根”晋察冀  

第四节  学习《讲话》,深入民间:田间“大众化”理想的实现   

 

第十二章  论阮章竞创作中“地方经验”的生成 

第一节  走向大众:从太行山剧团到田间地头   

第二节 “不熟不懂”:在生活和语言方面“贴近地方”  

第三节 “组织起来”:动员农民翻身与妇女解放

第四节 “翻身道情”:“地方经验”融入诗歌创作  

 

结语  试论21世纪诗歌“公共性”的深化与出路

第一节  个体艺术表达与公共经验的融会贯通   

第二节  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密切互动   

第三节  “底层写作”自身的理论建设 

 

参考文献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 微信

  • 微博

  •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