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术论文 > 正文

朦胧诗语言的表达阈限及其变构的可能性——以“镜子”语象的分析为中心

张凯成

《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

摘 要:朦胧诗的语言存在着表达的阈限,通过分析"镜子"语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语言意识的"不自主性",以及其中存在的"诗意/失意"的悖谬空间。这种表达的阈限在继起诗人的写作中得以改变,他们通过"多义性"语言的建构,在增强"镜子"语象表现力的同时,也为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写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式参考。这种研究并非是以朦胧诗之后的诗歌来否定朦胧诗的写作,而是通过运用自觉的"诗歌史"意识,一方面凸显出朦胧诗作为新时期以来诗歌写作的"起源"属性,另一方面则在某种程度上建立起不同阶段诗歌写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关键词:朦胧诗语言;表达阈限;语言变构;“镜子”语象


.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 微信

  • 微博

  •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