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坛动态 > 最新诗讯 > 正文

“AI时代,如何守住诗歌的本心”——第16届“青春回眸”诗会座谈会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诗歌网    作者:罗曼

  4月28日上午,“AI时代,如何守住诗歌的本心”——《诗刊》社第16届“青春回眸”诗会座谈会在四川武胜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的30余位诗人、学者、评论家参与研讨,武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安民,武胜县文联主席徐红,副主席刘凤等出席活动。

  在Deepseek诞生之初,李少君感到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生态将因此发生巨变,他向Deepseek发问,“我觉得文学要进入一个像屈原时代的混沌状态,分为署名的文学——人的文学和不署名的文学——即AI的文学,你同意吗?”

  Deepseek是这么回答的,“你的观察视角非常敏锐,将AI文学与人类文学的并存类比于屈原时代的前后分野,确实触及了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人类文学史本就呈现混沌秩序的螺旋演进,AI文学的兴起,本质上是以数字时代的集体智慧重启了新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不是倒退,而是文学信号在更高维度上的跃迁。”

  李少君表示,“文学的署名是从屈原开始的,屈原的创作主体性很强,无法被集体智慧所掩盖的。在AI时代,你要成了屈原,它就拿你没办法,但如果你更多是一种比较公共化的一种文字,可能你可能还写不过AI,甚至会被它掩盖。”

  “AI的本质是强化学习,人类到了一个新的文明状态,重新开始学习。我建议大家尝试用AI做各种测试,你学习掌握了AI之后,可能进入未来社会你就没问题了,如果没有掌握这个,可能你进入不了未来社会。AI时代要写好我们的个人史,守住诗歌的本心,强化人的主体性,继续写下去。 ”

  从网络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诗歌创作的生态和创作环境发生巨大变迁,叶延滨说,“当收视率、关注率、点击量成为网络时代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这个完全被机械垄断、被数字垄断的时代,诗人仍然有存在的价值,今天的诗人努力写出不AI的诗歌,就是在努力证明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意义。”

  李元胜谈到,说到诗歌的本心,AI没有本心,它是以“无”和我们的“有”进行对抗,但是它把我们的“有”,逐渐通过大数据的积累转化成它的“有”,这个转化不是简单的加法,不是说有一个核心创意,有好的结构能力,有造句,有好的题材就行,即便经过非常好的训练的诗人也需要一定机缘才能写出一首好诗,优秀的诗人都不能保证写出一首好诗,好的诗歌永远是一种偶然性,当具备所有的条件,才能产生好诗。

  曹宇翔认为,AI不能代替人的写作,不能代替我们每个具体人的生活,不能代替我们生活,它无法写出独一无二的、新鲜的、对于他人来说陌生化的东西,他只能写出投喂给它的东西。对此,金石开表示,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时候,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所有的输入都是文字化的材料,其实是对文字的再加工,不可能获得我们的经历和情感,不可能获得李白的经历、杜甫的经历,它获得的是文字加工后的经历,这是AI的一个缺点。

  AI可以替代大脑,不能替代心灵,如胡丘陵所言,刘源望也表示,人类写作的诗歌有从头到尾贯穿的气场和情怀,这种触动灵魂的东西,是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地方。高金光表示,AI是外在的助力不是内在的动力,诗意应当是发自内心流淌出来的,他总结出使用AI的三条定律:不可轻视,不必依赖,不妨使用。

  诗人与AI,不是简单的下指令的委托关系,而应该是一种深度合作关系,在张建华看来,合作过程也包括了建立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独特表达方式。AI是一个工具,而不是对手,陆岸谈到,“我们永远把它当成帮助我们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个工具,人机合作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我相信真正专业的诗人永远不会放弃写作,永远有自己灵魂的需要。”胡刚毅说,“我们可以用AI写公文写讲话,但是不可能写诗,这就是我们的敬畏之心,虔诚之心,也是我们的决心。”冷阳也强调,AI时代的诗人,要有敬畏之心、悲悯之心、情感之心。

  随着AI写作兴起,诗歌的同质化和套用现象越来越严重,高旭旺表示,作为编辑要格外警惕,区分人类原创与人工智能写作。在工作、生活其他方面用Deepseek、豆包虽然十分便捷,“但唯有在诗歌创作方面,坚持不用AI创作”,龙克说,“我对诗歌有点痴迷,有点敬畏,有点洁癖”。而孙思则重申,什么是诗人的本心?“诗”字,言字旁加一个寺庙的寺,“诗是一个人在寺庙里说的话,一个人在寺庙里不能说假话,肯定是说真话、肺腑之言。此外,还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

  对于AI我们须冷静看待,不要低估AI的能力,王国平表示,AI有巨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应该重视它,AI实际上也在不断成长,它具有工具属性,可能以后也会有思考能力、情感能力,诗人应该不断学习,避免有一天被AI替代。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面临的不是写与不写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挥人的原创性,写出更具超越性的文本的问题,曹东表示,人类的主体性、创造性是Ai无法超越的,无论AI是否能超越人类,都不能取代我们的表达欲望。人为什么写诗?被一个地方感动,被一个人感动,诗的本质就是要回归你的心,郁东表示,机器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写作,AI只是一个工具。

  张于荣表示,AI的出现将促进人类的创作诗歌作品更趋个性化、促进更具有独创性、更多带有灵魂的作品涌现。我们要接受AI的来临,也要坚守自己创作的初心,杨廷成表示。AI写作缺少血肉,缺少个体经验,王明法说,“AI没有经历过我经历过的事情,我经历过的、我在场的东西永远是我诗歌创作的主体。”AI时代,非虚构写作变得越发重要,凸凹建议武胜今后可以出一本非虚构著作《嘉陵江传》,1300多公里的嘉陵江,武胜占了110多公里,最美的部分就在武胜。

  “AI时代,如何写好自己,如何活出一首有心跳的诗?”,正如徐俊国启发大家思考,AI时代,诗人要回到现场、回到自己、回到我们与这个世界与他人的活生生的行动链接和关系中,赵晓梦主张,“诗人要将日常生活升华为诗性,将个体经验转化为普遍共鸣,更加专注于个性化表达。”

  在算法时代,用Deepseek也好,豆包也好,出一个题目很快就会得到答案,深度思考也不会超过27秒,“而唐代诗人贾岛反复推敲诗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受人尊重的、使我们记住的,恰是这种是独一无二的诗的品格和他对梦想的追求”,诗人达夫说到。

  金石开总结道,今天大家紧扣AI写作这一话题,结合在广安武胜的见闻,分享了应用AI人工智能的经验,深入分析了AI创作的人格特征和艺术特征,展示了诗人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展示了我们适应时代之变的能力,拥抱时代生活的决心,最终也展示了我们诗人的才华和激情,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活力和艺术活力,表达了我们人类与AI创作共生的美好愿景,强调了在文学创作中人类情感和经验的重要性,人的主体性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 微信

  • 微博

  •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