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痖弦诗歌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诗歌网 作者:莫青 古丽
2025年5月10日,“第三届洛夫痖弦诗歌研讨会”在洛夫诗歌《读诗》的诵读声中开幕,此刻,太平洋东岸祖国的晨光与西岸的月光在诗歌中交汇,来自祖国两岸三地以及海外知名学者、诗人跨越山海,以诗为媒,相聚“云端”会议厅,共同探讨洛夫痖弦诗歌的现代性、中华文化交融与美学价值。参会嘉宾的真知灼见,为这场学术盛宴增添了独特光彩。
研讨会由加拿大洛夫诗歌学会和《漂木诗刊》共同举办,洛夫夫人陈琼芳女士发来贺信,向与会文学界友人、诗人、学者以及所有热爱诗歌的朋友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洛夫先生和痖弦先生犹如华语诗坛的双子星座,他们以深邃的哲思、磅礴的意象、超越时代的语言艺术和美学价值为现代汉语诗歌开辟了崭新的境界,为汉语诗坛现代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诗闻名的痖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30多岁时即搁下诗笔,将主要精力投入了编辑和评论,发表了三卷本的《聚繖花絮》《记哈客诗想》《诗人小札》等数十万字的文学评论、随笔,成为集诗人、编辑、出版家、评论家、演员于一身的文化名人。洛夫则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 一直与缪斯同行,将诗歌创作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晚年洛夫先生和痖弦先生都旅居温哥华,并度过了20余年的岁月 。
洛夫认为,人类精神文化最能体现审美价值的是诗歌。他说,诗是很个人的,也是民族情感的表达形式之一(见《洛夫谈诗》第163页);诗的精神超越时空,而诗中的人性或形而上(包括宗教与道德的)的因素更不是时空所能隔离的,诗之所以被视为“文化不灭之火”,就是因为诗既具有时代性与特殊性,又具有永恒性与普遍性(《现代诗二十问》)。洛夫的精辟论述揭示出诗歌的个人性、民族性,超越时空的永恒性与普世性,诗歌更能体现在全球语境下的文化价值和品格。
洛夫的诗歌创作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开拓多元的创作领域,经历了由早期的个人抒情,转入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探索和实验,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借鉴,在融合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化等方面作出努力。洛夫通过各种理念的融合转换,对语言形式现代性与传统的不断实验,不停顿地寻找新的创作突破口,直到新世纪来临,72岁的洛夫在“天涯美学“的观照下,创作出三千行的心灵史诗《漂木》。这部融汇了作者一生沧桑和美学积淀的长诗,得到两岸三地学者、诗人的高度评价。
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与会的21位学者、诗人就洛夫的时间哲学、天涯美学、文化乡愁与中华文化融合,发表了个人的学术成果;也有学者就洛夫诗歌与书法风格进行探讨;还有学者对洛夫的“天涯美学”和叶嘉莹的“弱德之美”的美学观念作比较研究,感人至深。与会的诗人们则结合自己的创作,就诗歌与消解孤独、重构诗歌的整体美和秩序以及洛夫的《西贡诗抄》进行探讨,极富特色和诗学价值,有的深具创意,涉及到人生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现代诗美学素质及走向的探索,诗人们以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怀念洛夫痖弦,也是献给两位诗人的丰盛纪念。
痖弦曾说,没有洛夫的诗坛是寂寞的,而没有痖弦的诗坛更增添了一份寂寞。愿本届研讨会给远在天国的洛夫痖弦带去安慰,在太平洋两岸泛起诗歌的涟漪。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微信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