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坛动态 > 最新诗讯 > 正文

写作的意义:先照亮自己,再抵达他人|李少君《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分享会

来源:中国诗歌网    作者:轻云

  春风犹寄梦,夏意已成诗。6月2日,李少君自选集《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分享会在卓尔书店北京店举行。诗人、评论家杨庆祥主持活动,《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与敬文东、汪剑钊、陈均等二十余位作家、诗人、批评家齐聚,围绕李少君的创作历程、诗歌艺术特色及其对当代诗坛的贡献展开深度对话,触摸文字里跳动的山水脉搏,感受被春风再一次刷新的世界的明亮、蓬勃与诗意。

  《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是李少君近年的跨体裁文学自选集,收录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整体探索,以及在文学批评、文艺理论方面的思考,为当代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综合文本。

  分享会在杨庆祥充满诗意的开场中拉开帷幕,嘉宾们分为四组上台,围绕相关话题进行探讨交流。

  分享会上,李少君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以及在不同人生阶段因生活遭遇而产生的创作变化。他提到,自己从小喜欢唐诗宋词,小学的时候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并模仿写旧体诗;初中时受鲁迅、波德莱尔等散文诗启蒙,写下稚嫩却真挚的青春独白;大学时期尝试现代诗,参与珞珈诗派,并开始以理论文章介入80年代新诗潮;毕业后南下海南,开始撰写专栏文章,经历经济突飞猛进浪潮后转向小说创作,书写时代阵痛中的个体困惑;随后因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疑惑,对哲学、社会学产生兴趣,来到《天涯》杂志工作;千禧年后回归诗歌,觉得写诗可以安心,并形成自然书写的风格。近年又回归以旧体诗梳理人生轨迹。其写作题材丰富多样,不同时期专注于不同领域,从现代诗到小说,再到旧体诗和评论理论性文章。

  “我始终是一个任其自然追求生命意义的生活态度,不是一个很有创作野心的人。不是特别专注解决写作的问题,而是更关心解决个人的问题或者说人的问题,然后记录下来,表达出来,自我反思,也希望供人参考。人的问题一直是我的关注重点,通过诗歌梳理解决我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所以我认为写是硬道理,写得出就是想清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只要写,生命力、创造力就在,我诗故我在,也许因为这个,我特别强调人诗互证。”李少君表示,写作是为了探索和解决个人问题。他关注AI和DeepSeek等新事物,希望生活充实,并通过自己的探索为他人带来启发。他说,“任何写作首先是对个人有意义,个人有满足感、充实感,或者是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完成个人追求的同时,也会影响他人,对社会有所裨益,或者给更年轻的人一些启发,这就是文学的意义。”他以杜甫为例,强调即使在困境中,杜甫依然心怀天下,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看到生活的意义。“想想杜甫,我们会认为人生是值得过下去的。每次读杜甫会感受到各种温暖,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们为生活努力奋斗的原因,就是有杜甫这样的人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意义、生活的意义。”

  作为校友,汪剑钊在发言中对李少君的文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李少君身上有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征,待人宽厚,有责任感,其诗歌既具有先锋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精神。汪剑钊还称赞李少君是“被诗歌耽误了的小说家”,认为他的小说具有叙事上的独特魅力,能够为读者呈现90年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机遇。

  敬文东从李少君诗歌中的担当精神谈起,将其与杜甫等古典诗人的胸怀天下相比较,强调李少君作品的伟大在于其背后所展现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认为他的诗作《我是有大海的人》呈现出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感慨李少君作为综合性文学人才,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还能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令人钦佩。

  陈均分享了自己从李少君作品中读到的 “春天诗学”。他认为,李少君的诗歌从八九十年代的 “秋天诗学” 走向 “春天诗学”,体现了改革开放45年来诗学形态的转变。李少君的诗歌中蕴含着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为读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启示。

  在第二组嘉宾的分享中,陈勇感慨李少君的创作格局之大,从初中时期就开始创作 “中国” 字头的作品,展现出心忧天下的情怀。他将李少君的为人与作品相联系,认为李少君的格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后辈的提携和扶持。

  李晓晔着重分析了李少君诗歌创作的三次转型:从西方向东方的转型、从新体诗向旧体诗的转型以及探讨AI和诗歌的关系。他认为李少君在每一次转型中都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前瞻性,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巨飞回忆了自己大学时期收到李少君鼓励电话的经历,感恩其对青年诗人的支持与鼓励,并称“以此为激励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刘鲁颂认为李少君内敛热情,诗作能让人陷入沉思,“他的诗总是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背景当中又有立体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深刻性。”

  第三组嘉宾谈到李少君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对后辈的扶持。顾超分享了与李少君的交往,称其为“春风般的情谊”,并引用庄子“至人无己、圣人无名”来赞美李少君的担当与情怀。袁恬认为李少君的诗歌语言具有高度“公共性”,其白描手法使诗歌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并感谢在创作道路上李少君给予的关照与鞭策。李啸洋提到李少君通过“樱花诗赛”等平台提携后辈,并分析其诗歌“修辞立其诚”的精神内核、诗歌与小说之间的共通性及其对自然的关注。廖亦奇认为李少君的诗歌不仅“刷新了一个世界”,更构建了人类精神文明共同体,用“人类对自然的追求”连接不同阶层情感。

  在第四组嘉宾的发言中,王家铭认为李少君的诗给人轻松感,让人远离生活焦虑,其长诗《闯海歌》记录了时代精神,展现了海南的自然景观与社会氛围,极具感染力,并表示自己在北京十年间受惠于李少君。王方方回忆了李少君在文学和人生上对年轻人的提携,称其作品刷新了他对诗歌的认知、观察世界的目光及对诗人身份的理解,诗歌不仅是精神净土,还能化解内心对美和价值的渴望,教会他用谦卑的心聆听自然,其诗作体现了诗品与人品的统一。伯竤桥分享了与李少君相识相知的过程,称其一直保持对年轻人的提携和包容,认为李少君对武大一代写作者意义重大,其诗学观念和态度立场具有包容性,从不排斥不同声音,为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读者分享环节,读者们分享了对李少君作品的感悟。有读者认为李少君的作品常常出现“云”“大海”和“春天”等意象,展现了他对时代变化的敏感,他的小说创作也令人惊喜,展现了其作为自然诗人的特质。此外,有读者表达了对李少君的敬意与感激,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松弛感,易于理解,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榜样。有的朗读了李少君的诗歌,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

  在分享会的尾声,李少君对各位嘉宾和读者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分享了感悟。他说,“最好的事情就是看到年轻人又开始启程了,奔赴新的远方,这是每次活动特别令人感到安慰的地方,因为有更多年轻人在重新出发。”谈到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他认为,“AI的应用,整个诗歌生态包括社会生态会发生剧变,但诗歌的本质不会变化,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索和创新。”他提到自己近期与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等古代诗人在AI世界中的 “对话”,以及对AI唤醒文明幽灵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年轻人的鼓励。“我们不仅向时代学习,随着古老文明幽灵被唤醒,我们的知识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春风不息,诗意永续。分享会深读《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亦叩问诗心文脉与人生至境。AI时代,杜甫的心怀天下依然温暖着我们。当个人写作成为他人的星光,如春风催发新绿,终将化入无数心田,生长为参差摇曳的生命诗行。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 微信

  • 微博

  •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