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诗歌暨中国诗歌网十周年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诗歌网 作者:牛莉
6月20日,新大众诗歌暨中国诗歌网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诗刊》社主办,旨在回顾中国诗歌网十年发展历程,探讨新大众诗歌的现状与未来。会议由《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主持。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致辞中谈到,在前段时间举办首届新大众诗会上,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很多新大众诗人都是先在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被发现、推荐到《诗刊》,然后长期坚持诗歌创作才被大家熟知的。可以说,中国诗歌网发展的十年,就是新大众诗人成长的十年,也是新大众诗歌发展的十年。
新大众诗歌,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诗歌现象,各行各业的创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写下他们内心深处最动人的感触。诗歌从来不是文字游戏,它是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回响。大众书写一直是中国文学非常重要的传统,随着互联网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拿起笔来记录他们的悲欢与梦想。天赋诗权,写诗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是每一个平凡人发出的光芒。
我们希望通过探讨新大众诗歌,让普通写作者的创作被看见,让诗歌标准得到重新的认识和理解,让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劳动者声音被听见,让诗歌真正属于所有人,让中国诗歌网在推动新大众诗歌创作、讨论和传播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谢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秦立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晓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诗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李啸洋,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冯雷,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龙少、博士生崔博等国内诗歌研究界与创作领域的重量级人物齐聚一堂,围绕新大众诗歌的定义、创作实践、理论探索、传播路径及中国诗歌网未来发展方向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冕表示,新大众诗人拥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诗意启蒙,他们的创作既是民间写作,又是知识分子写作。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的写作,诗歌界推荐得还不够,真正的好作品需要被大家看到。另外,大学里的诗人也应该像新大众诗人一样,走出象牙塔,与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指出,新大众诗歌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当代性与历史性联系紧密。新诗从诞生起就是大众诗歌,后来才被知识分子化,在20年代中期以后,新诗一直在精英写作和大众写作之间摇摆。大众写作与精英写作相对应,它们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相吸收、互相作用、相互奔赴。大众诗歌的现代性有两种,一个是平权主义,一个是个性主义,在现代性的两种向度上来思考新大众诗歌,才可能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他还向中国诗歌网建议,打造更多的IP,树立诗歌传播者或教育者的形象,有效地引领诗坛风气。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敬文东谈到,今天我们重提大众化,指的是写作的人战斗在生活的第一线。即使保持文学的精英立场,对于陈年喜、王计兵、余秀华等等诗人的写作,也会是赞赏、尊敬、欣赏的态度。他认为大众写作与精英写作两条线并行不悖,诗歌生态可能会更加趋于和谐。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庆祥认为,新大众诗人的出现,在于大量人们凭借教育的普及具备了一定的读写能力,同时他们散落在社会各行各业、没办法进入专业作家队伍,但是他们的表达冲动和表达能力,并不比所谓的精英写作者差,同时由于技术的便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作和发表。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表示,新大众文艺的新首先在于媒介之新,其次在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新——即创作主体的非精英化,接受主体的人民化。新大众文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创作现象和写作热点,就在于这些素人或者是底层打工者,他们不一定经过学院化的教育,而是通过自身的身份经验、独特的生命感受,借用媒体的便利去学习,从而解构了知识的圈层化,带来了一种新的写作的可能。中国诗歌网的“每日好诗”直播,是诗歌媒介化的过程,也是在普及和提升受众的审美力和接受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秦立彦认为,新大众诗歌使很多之前并没有在诗歌写作范围内的经验得到了书写。诗歌写作在当下符合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诗歌就是生活的碎片,它不追求宏大的整体,反而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同时当下大家写诗表达自我的愿望仍然那么强烈,这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冯雷谈到,中国诗歌网和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和中国诗歌的发展一直是同步的。十年来,很多诗歌网站都关停了,中国诗歌网却实现了逆生长,值得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长久以来,我们在学校的教育都是学历教育,它不是一种文学教育。现在看来,中国诗歌网的栏目和直播,聚集了大量作者互动,有的人可能半途而废,但有些人坚持下来了,我们没办法统计有多少人是受到中国诗歌网的诗歌教育,才走上或者坚持着自己的诗歌之路,但中国诗歌网在文学教育方面显然做出了很大贡献。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诗人李啸洋提出,新大众诗歌有三个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新大众诗人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属性,特别是新的职业身份和新的生活经验;二是新大众诗歌重分体现了通俗文学的特征,不避家长里短、不避市井气息,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三是新大众诗歌充分体现了媒介传播的特征。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写作的砖头,新大众诗歌就是把每个人都砌成一堵墙,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更加坚固、更有纪念意义。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诗刊》社主编助理金石开全面回顾了中国诗歌网过去十年的发展脉络、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其在推动诗歌大众化方面的关键作用。互联网是新大众文艺酝酿发展和壮大的文学沃土,王计兵、温馨、温雄珍等众多新大众诗人,都是在中国诗歌网这一平台首次正式亮相诗坛、并得到读者关注的。截至目前,中国诗歌网各终端注册用户已超过100万,日均访问人次200万左右,每天收到投稿近3000件,成为诗歌创作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互联网出版平台。
今年是中国诗歌网成立十周年。十年来,网站密切联系广大诗人和基层诗歌组织,已经成为实践新大众文艺的重要阵地之一:网站以互联网传播的优势,搭建了一个以诗歌创作交流和互动专业出版平台;网站通过“每日好诗”“大擂台”等栏目,构建了推进诗歌经典化的可行路径;网站还以直播形式开展诗歌界面对面交流,为凝聚诗坛共识、构建和谐并充满活力的诗歌生态作出了贡献,推动并引领了诗歌出版界的媒体融合,扩大了诗歌的传播效果。
本次会议汇聚了诗歌领域的顶尖力量,其成果不仅是对中国诗歌网十年历程的重要总结,更为推动新时代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微信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