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松《江水谣与贮贝器》新书发布暨诗歌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来源:中国诗歌网 作者:欣闻
7月19日,由《诗刊》社、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爱松《江水谣与贮贝器》新书发布暨诗歌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沈洋、云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杨峻,以及刘立云、曹宇翔、敬文东、师力斌、高秀芹、王国平、杨荣昌、徐刚、王士强、刘波、段兴民、许国骏等著名诗人、评论家、编辑家,《江水谣与贮贝器》作者爱松,《中国日报》《文汇报》《文艺报》等媒体记者,以及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员共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主持。
会议宣读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邱华栋的贺信,贺信中指出,《江水谣与贮贝器》在当代诗歌谱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它既不同于纯粹的个人抒情,也不同于简单的文化寻根,而是在语言实验与文化考古之间,开辟了一条中间道路。通过江水与贮贝器的双重变奏,段爱松为我们奏响了一曲古老文明与现代诗学交融的复调乐章。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古滇文明的诗性再现,更在于它为当代诗歌如何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范例。祝贺段爱松写出了一部值得多方位研讨的佳作,祝贺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李少君在讲话中表示,爱松是云南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70后诗人,《江水谣与贮贝器》的出版是中国70后诗人的重要成果。这本诗集从结构上看,前面“江水谣”的部分是短诗,后面“贮贝器”的部分是长诗,是一种长篇短制融合的交响曲。这本诗集中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青铜,爱松将古滇国青铜的视觉化为了诗歌的结构,整部诗集也有青铜般的质感和重量。它将词语、历史、家族的记忆、神话、地方考古的史料熔于一炉,就像青铜的冶炼方式一样。爱松迷恋“青幽”的颜色,这一意象反复出现是全诗的一个核心元素。青色介于蓝和绿之间,是青铜器历经千年氧化后自然的结果。一方面,“贮贝器”本身就是青铜器,具有高贵而华丽的品质;另一方面,爱松创作的长诗“贮贝器”也是立在70后诗歌中的一件青铜器,祝贺爱松。
沈洋在发言时说,爱松是我们云南省重点培养的青年作家,到会的各位评论家、各位诗人朋友对于爱松的关注、关心,也是对云南青年诗人的关心和鼓励。云南活跃着一大批青年诗人,他们就像云南的菌子一样不断地冒出来,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关注、关心云南青年诗人的创作。云南山好、水好、人也很好,希望在座的各位大家以后多找机会到云南去采风创作。云南正在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各个州市都建了自己的“艺术家第二居所”,欢迎各位诗人、评论家到云南入住,去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多写一些与云南有关的作品。
与会专家认为,爱松的《江水谣与贮贝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通过地方性抵达了总体性。既写出了在大西南壮阔的自然面前人的主体性的渺小,同时也张大了历史、物性和神性。“江水谣”朴素和壮美相互映衬,以极简的笔法凸显了对于自然伟力的赞颂;“贮贝器”则既是一部兼具文化人类学意义和诗性考古学意义的史诗,又注入了现代性意识,描绘出了当代生活中依然蓬勃绚丽的地方风情与民俗画卷。整部诗集展现了爱松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活动现场,李少君、张清华、沈洋、杨峻还共同为新书《江水谣与贮贝器》揭幕。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微信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