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坛动态 > 最新诗讯 > 正文

重视新诗本体,探索教学方法——“新诗教学的定位、问题及改善方法”专题研讨会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官网

  2023年7月10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主办的“新诗教学的定位、问题及改善方法”研讨会在人文学院6号楼B124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二十周年系列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北京十一学校、北京二中分校、北京景山学校、富阳江南中学等中学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研网等机构代表共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筹划,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国华主持。

  姜涛首先说明:长期以来,新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并不清晰,在新诗教学为什么展开、如何展开,学生如何学习等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因而希望一线的中学老师与高校老师共同讨论相关问题。讨论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应明确新诗教学的定位和性质,加深对新诗文体独特性的理解,由此更好地把握新诗教学的展开方向;一方面,需要讨论新诗教学区别于其他语文教学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新诗的兴趣。当然,有些对新诗有兴趣的一线老师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次研讨会结合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展开,希望能在整理和提炼具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对话,提供拓展性的讨论。

  为了会议讨论问题更具针对性和深度,会议分为两大部分:引言和具体教案的研讨,每一部分都设置评议、回应与讨论环节。

  富阳江南中学教师季丰根据浙江省县域中学新诗教学的实践,总体介绍目前新诗教学的基本状况及问题。整体而言,由于高考中新诗考察基本缺位,新诗教学不受重视,高中必修上的诗歌单元教学基本落实,但此后的新诗教学是否落实往往因老师个人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异,但是“不考试,诗意也不会完全断绝”。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新诗教学,季丰老师提出了两个注意点和三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讨论新诗教学时,需要注意:第一,要关注“新诗爱好者”之外的新诗教学,考虑大多数老师能否开展、是否愿意开展“爱好者”式的新诗教学,新诗教学内容所承载的语文能力能否通过其他学习途径获得等问题;第二,要关注教学的效果,考虑学生们读诗、写诗的成果是新诗教育的结果还是学生自身能力的体现,这些成果是否会相对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等问题。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第一,新诗教学教什么?即新诗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知识的约定。第二,是否可从语言学角度提供明确而适切的新诗知识及解说?第三,如何建立新诗教学与学业质量水平评估之间的对接?此外,季丰老师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反馈,分享了新诗教育实践中的“亮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陈尔杰从教材编写的角度讨论新诗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介绍新诗(包括现代诗和外国诗歌)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和外国诗歌占比不重,数量比例基本反映了新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是重点但难以替代。这一局面主要源于传统上初中语文教育“培养基本语言能力”的性质和地位,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目的是把握一般意义的作品和文本,因而教材对文学性较强的内容选编比较谨慎,对新诗编选的总体倾向是“浅显”的。高中的新诗教学集中在三个单元中,目前教材选编的诗歌数量增加,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超过以前的要求,比较明确地提出阅读的基本标准。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有两个共同的重要特点:第一,单元的设置,要求单元内部的单篇文本承担不同功能;第二,注重文本细读,导致具体理解艺术单元中的文本可能超出单元的体系。目前中学语文教育中部分内容教得过多,部分内容被忽略,这一痛点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关。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足够完成基本语言能力培养的目标,但不足以完成文学教育的目标:真正的文学教育需要大量的阅读。中学新诗教学应当是一个导引,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的工作应该是促进学生课外的自主阅读。

  在两位老师的引言之后,大家积极讨论,回应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提出:新诗教育在中学教学中可能“不合时宜”,但新诗作为高度综合的独特文体、新诗教育作为非常规意义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有激发和培育作用;要思考以下问题:一,给学生提供哪些新诗的篇目;二,给学生提供哪些新诗相关的文体、文学史方面的知识,将新诗与其他文体关联起来;三,不同学历阶段教授学生哪些新诗的知识,以勾连课内外。

  姜涛提出,新诗教育可能在课外更重要,但课内的新诗教学要注意不能败坏学生对新诗的兴趣。教材编写应该选择一些真正体现诗歌语言特色的新诗篇目进入。同时,教材编写时要加强梯度和单元的系统性,以通过教材激发学生对新诗的兴趣。

  北京景山学校教师侯晓彤以一线教师的角度回应诗歌选目的问题:新诗需要大量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诗要一片一片读,而不是一篇一篇读”,在教材之外需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推荐不同的新诗篇目,以拓展学生对新诗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们实际上在本能的阅读中有鉴赏和审美能力,教学时应该注意一方面通过教材展示不同风格的诗歌,一方面选择特定诗人的诗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对比来传递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对于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关系,侯晓彤老师提出:新诗可以反哺其他文体的写作,诗歌教学可以穿插和融合进入非诗歌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教学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为了让孩子愿意尝试写诗,在创作过程中完成使用意象,敏锐捕捉、真挚表达情感等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能够使用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式感受好诗之“好”。

  季丰回应:新诗教学需要凸显新诗的独特性,体现出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差异,如“分行”带来的节奏、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特点。同时,也要开掘或明确新诗特有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这可以和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相关联;而与新诗紧密相关的想象力,句法、修辞等知识在文学类作品阅读测试也有体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针对新诗教学涉及的语言学和文学关系的话题,提出:新诗涉及的语言学问题和文学问题两个重要的方向,要思考它们的关系:要分而治之还是融为一体?融为一体的话如何达成?从文学性出发,要思考诗歌这一文体的本体性。分行是诗歌中最简单的形式要素,使得普通的语言变成了文学语言,进而变成诗歌语言。我们需要强调诗歌的本体性价值,向语文界传递诗歌教育的重要性,推动语文界重视新诗教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汪锋从语言学角度回应了相关问题:第一,诗歌一定要合语法,诗歌的特色不是不合语法,而是创造超越常规的搭配,这些搭配在现实世界中罕见。在语言世界中,超常规的搭配产生了诗意,而诗歌的表现力的前提一定是诗歌在基本的语法框架下。第二,新诗对语言感受力的提升在于通过新奇的表达促进想象,新诗的创作和阅读可以超越现实世界,通过语言的创造拓展对世界的感受,具体机理还需要从语言学角度深入研究。第三,语言和文学可以融为一体,语言学和文学都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只是侧重不同,最终都是通过语言认知世界、感受世界。

  张桃洲和姜涛对季丰的教案《春天,让诗意缓缓地生长——“文学阅读与写作”大单元设计》《高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写新诗”写作教学设计》进行评议。

  张桃洲肯定了老师教案设计得非常细致,同时赞成季丰在课外做的大量工作实践,并强调:诗人的诞生不依靠教学。新诗教育要做好导火索的作用,点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姜涛肯定了季丰课前“老季说诗”的教学实践,提出诗歌的阅读与创作具有紧密联系,应该鼓励学生创作、展示、评议新诗。季丰的教案能够让学生体会诗歌阅读、欣赏、分析、创作、交流的全过程,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将诗歌创作拆分为不同步骤的“八步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创作诗歌。同时,他也提出一些问题:第一,要提炼出诗歌鲜明的独特性,而不是停留在音乐性、形象性、抒情性等一般特点上,以让学生获得整体感受,引起兴趣;第二,一些概念需要更深入的厘清,如抒情方式、意象、节奏等;新诗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要强调具体篇目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如《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意象之间反差形成的诗意张力,灵活处理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新诗的魅力;第三,引导学生创作时可以将规定性的方法转为激发性的方法,减少命题的模式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实现诗歌创作的真挚与自然。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冷霜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国华对侯晓彤的教案《诗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追问新诗之“新”——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议。

  冷霜认为中学老师教案的设计内容丰富,层次多元,涉及了很多大学教学的目标,特别赞成“诗会”的思路,这一形式将朗诵、创作、点评等环节融合起来,能够有效实践教学目的。其中“面对灾难,诗歌何为”的设计尤为精彩,让学生聚焦面对的具体情况,打破那种认为诗歌“矫揉造作”的印象。另外,教学设计涉及全面,尤其是句法、分行、形容词动词的词性等具体修辞手段的分析都非常重要。同时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可以考虑分析虚词对新诗表达的功用;第二,要让学生直接体验新诗,不要灌输知识,而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微,培养对语言丰富、敏感的感受力;第三,扩展新诗教学中的修辞教学,如类比等,让学生将从新诗中学到的修辞迁移到其他文体的写作,提高表达写作能力。

  李国华肯定了侯晓彤“诗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认为可以把诗歌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方式来理解;肯定了“仿作”“鉴别”等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部结构和语言组织。同时提出一些问题:第一,目前教案规定性相对较强,可以改变学习顺序,先读文本再查资料,引导学生从文本本身体会诗歌打动人心的地方;第二,提高教案设计梯度的自觉,小学、初中阶段的创作以模仿为主,到高中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第三,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减少规定,鼓励真实、个体化的表达,发挥诗歌纾解学生心理情绪的功用。

  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宪瑜和北京十一学校教师赵楠对北京二中分校教师王媛的教案《朝向语言风景的诗意旅行——初中新诗鉴赏专题探究》和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教师单琼、徐荔、曾细芳的教案《小学语文学科书面作业设计要求》进行评议。

  李宪瑜认为王媛的教案用旅行来比喻新诗教学——旅行的出发点是厘清对新诗的认知;旅途中的风景是语言、情感和思想的风景,通过初读、精读、活动、鉴赏四个阶段任务推进旅途的进行;旅途到达目的地是写作一篇美文——这一设计非常有巧思。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第一,新诗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新诗与古诗的关系,可以通过古诗帮助学生理解新诗,但也要强调新诗的特点,如新诗的意象相比古诗符号化的意象的差异;第二,对新诗的分类体系可以再斟酌;第三,具体教学任务顺序的设计可以调整,如将活动阶段的朗诵任务放到精读阶段之前,先让学生直接体验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提前参考学术化的资料。

  赵楠提出一些问题:第一,参考资料如显得过于艰深,会被悬置且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而新诗教学在文本、资料选择和学习活动设计上,应考虑不同学龄的梯度和目标,如小学应侧重在保护孩子诗人般的想象力,初中侧重对新诗文体的认知,高中更侧重深层鉴赏。第二,有的学习设计可能会破坏学生对文本本身的感受和把握,也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创作背景等参考资料应当作为补充资料而非教学前提。第三,应重视学习工具支架和评价量表的设计,真正在认知、品读新诗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具体、清晰的支撑。

  互动讨论环节,与会老师就新诗与古诗的关系、新课标任务群如何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序和设计、如何凸显诗歌的本体性、如何实现创作情景的真实性、新诗教学的梯度如何实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王媛指出了中学教育的一些无奈之处。教研网副总编辑李二民提出目前语文教学的梯度不明显,在实践课标时可以调整教学目标,如新诗单元可以将目标定位为“了解新诗”,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姜涛提出比较新诗和古诗是走进新诗的一个好的起点,但需要讨论二者在表面语言形式的差异之外,内在审美生成机制的不同。在这方面,可以参考30年代废名、林庚等新诗人的论述,比如废名在《谈新诗》提到的:“旧诗是散文的内容,诗的文字,而新诗恰恰相反,是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再比如林庚认为自由诗为了创造新的感觉,采用的基本方式,就是拉大语言的跨度,让语言跳跃起来。简单说,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在于语言的功能上,诗歌的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要在传递过程中展示语言的姿态、情感状态,这正如“走路”和“跳舞”的区别,“分行”的作用也在于打断语言的连续性,让语言跳起来,这样形式与功能统一,才能让学生有效理解新诗形式的本体性特点。陈尔杰提出强调学生“认识新诗是什么”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确实获得对于新诗的内在经验,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新诗是什么”的观念,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经验性的事物入手,认识到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可以通过诗歌语言构建为美的意象;提示学生诗歌表达的情感是固有的,关键在于如何表达,诗意如何在诗的过程中生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对本次会议作出总结:第一,要挥动考试的“指挥棒”,探索老师们的教学实践应该如何深刻影响高考、中考中关于新诗阅读的测试;第二,重视可操作性的环节,让大部分一线教师能够落实新诗教学;第三,避免课程讲授、教案准备时的过度化设计,适当减少一些活动,重视文本阅读本身。会议形成了两点共识:第一,关注新诗的本体性,关注诗歌语言的本体性意义和对生存方式的救赎功能;第二,追问新诗之新,既要把握新诗与古典诗歌内在的相通性,又要明确新诗的独特性。同时总结了一些还需思考的问题:第一,写诗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新诗教育承担的功能无法被其他文体代替,而诗歌阅读相比写作在基础教育的环节中更加根本。诗歌的本体性体现在文学性,新诗具有精神怀乡、情感救赎的功能,新诗是现代人心灵最好的表达方式,新诗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悟性、感受力,这种感受力就是人文素养,是观察世界的特殊眼光;第二,如何构建、提供新诗的知识体系,给予一线老师和学生教学和阅读诗的程式,共识性是普遍性的新诗教育和考试的前提,同时需要注意背后存在着程式化的矛盾,真正的好诗通常是对程式化的突破,需要在规范性知识和反规范之间建构一种平衡;第三,迫切需要指导“如何阅读、讲授新诗”的读物,这需要大学教师和高中老师共同参与,在达成相对共识性的基础上来编写,同时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保留差异性的空间。

  会议讨论了许多新诗、新诗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语文学界全体同仁的关注和思考,具体内容也将于《北大语文论丛》上以专辑的形式呈现,期待学界同道与我们一起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路径,让新诗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领悟诗情诗心。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 微信

  • 微博

  •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