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文学
团体类型:文学派别 | 创建日期:None |
创建地点:上海 | 创建者:None |
成员:国民党文人潘公展、王平陵、傅彦长和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常务委员、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队队长兼军法处处长范争波,国民党上海市区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朱应鹏 |
团体简介
国民党当局策划下出现的文学派别。1930年6月1日该派集会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宜言》,宣扬“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鼓吹以“民族主义”为统一文坛的“中心意识”,借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提倡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文学。“九一八”事变后,他们又发表反苏媚日的作品和文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张目。曾出版《前锋周刊》、《前锋月刊》、《现代文学评论》等刊物。代表作品有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诗剧《黄人之血》,万国安的小说《国门之战》等。左翼作家对“民族主义文学”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0年8月“左联”执委会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的决议中,揭露它是”文学上的法西斯组织”。1931年下半年对“民族主义文学”的理论和创作展开了全面的批判。茅盾的《“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鲁迅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等文,分别对他们的宣言和作品作了剖析和批驳。瞿秋白写了《民族的灵魂》、《屠夫文学》、《狗道主义》等杂文予以讽刺和鞭挞。这个派别很快就为广大人民所唾弃。
西北战地服务团
团体类型:文艺宣传组织 | 创建日期:1937年8月 |
创建地点:延安 | 创建者:None |
成员:丁玲、吴奚如、田间、萧军、塞克、端木蕻良、张可、高敏夫、赵上午、袁勃、史轮、李劫夫、陈明、革非、吴坚、张天虚 |
团体简介
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部队建制的文艺宣传组织。由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与第十八集团军总政治部联合组建。丁玲、吴奚如分别任正、副主任。团员大部分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初期约有30人,以后陆续增加。1937年9月前往晋东南前方总部,第二年秋天一度回延安体整,后又开赴晋察冀边区。1944年重返延安。长期转战于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各种文艺形式进行抗日宜传,推动边区文艺运动,既是文艺演出队,又是群众工作队。团员赵上午、史轮等牺牲于炮火或敌人屠刀下。该团办有团刊性刊物《故地》,创刊号载于延安《新中华报》上,到前方后改为油印出版。在边区还办过其它小型刊物,如邵子南负责的战地社曾出版《诗建设》《歌创造》,提倡街头诗运动。丁玲曾主编《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10种,其中有田间的《呈在大风砂里奔走的岗卫们》、高敏夫等的《战地歌声》一、二集、张可等的《杂技》、天虚等的《西线通讯》,以及集体创作的《西线生活》等。该团的活动在全国有广泛影响,也引起国外注意,史沫特莱曾多次报导它的消息。
华北文艺界协会
团体类型:文艺团体 | 创建日期:1948年8月 |
创建地点:石家庄 | 创建者:None |
成员:周扬、李伯钊、沙可夫、贺绿汀、马彦祥、周巍峙、丁里、赵树理、陈荒煤、成仿吾、萧三、光未然、王亚平、田间、蔡若虹、欧阳山、李焕之、马达、阿甲、胡蛮、萧三、李伯钊 |
团体简介
由晋察冀边区文联和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合并而成,出版刊物《华北文艺》。到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前停止活动。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
团体类型:文艺教育机构 | 创建日期:None |
创建地点:None | 创建者:None |
成员:沙可夫、吕骥、崔嵬、沃渣、何洛、韩塞、胡苏、牧虹、卢肃、王莘、钟惦棐、辛莽、秦兆阳、丁克辛、蔡其矫 |
团体简介
是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青训班”等校部分诗生组成的华北联合大学的下设学院。该院教员除创作了一批文艺作品外,主要从事文艺教育,培养、训练文艺人才,先后招收学员四期、11个队,培养专业文艺干部1500多人。1942年11月停办。
延安诗会
团体类型:诗歌团体 | 创建日期:1941年12月 |
创建地点:None | 创建者:None |
成员:艾青、高长虹、艾思奇、柯仲平、萧三、何其芳、天蓝 |
团体简介
出版会刊《诗刊》。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和外国诗歌理论及作品的介绍。
延安新诗歌会
团体类型:诗歌团体 | 创建日期:1941年10月 |
创建地点:None | 创建者:None |
成员:萧三、柯仲平、林山、公本、刘御、朱子奇、陈山、高敏夫 |
团体简介
由原诗歌总会改组而成。该社致力于诗歌大众化、民族化建设,提倡街头诗和朗诵诗运动,曾油印出版会刊《新诗歌》,多次举办诗歌朗通会、讨论会和纪念屈原、马雅可夫斯基的群众集会,帮助和指导业余诗歌作者,开展群众性的诗歌活动。1942年因会员参加整风运动而停止活动。
创造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21年7月 |
创建地点:日本东京 | 创建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
成员:田汉、陶晶孙、王独清、穆木天、张风举、郑伯奇、何畏、徐祖正、方光焘、张定璜、倪贻德、周全平、周灵均、叶灵风、周毓英、潘汉年、柯仲平、邱韵铎 |
团体简介
1927年以后又有冯乃超、彭康、李初梨、朱镜我、李一氓、李铁声、阳翰笙、王学文、沈起予、许幸之等。1926年4月于上海设立出版部,并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分部,经营出版事项。曾在上海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文化批判》月刊,以及其他小型期刊,编印《创造社丛书》多种。该社最初以“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为亲旨,强调表现自我,尊重主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曾受到“艺术至上”思潮的影响。在创作上以郭沫若的诗歌和郁达夫的小说为代表,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曾就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和翻译等问题与文学研究会进行争论,并共同批判了封建复古派和鸳鸯蝴蝶派。1925年后文学思想逐渐转变,稍后开始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与鲁迅、茅盾等就此发生论争。他们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问题,但表现出严重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对鲁迅作了错误的批评。1929年2月7日,因遭国民党查封而停止活动。
时调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None |
创建地点:武昌 | 创建者:None |
成员:穆木天、蒋锡金、叶平林、蒲风、彭慧、柳倩、伍禾 |
团体简介
以原中国诗歌会部分成员为主体而组成。1937年11月在武昌创刊《时调》,由穆木天、蒋锡金主编。该社致力于诗歌大众化和朗诵诗运动的倡导,主张诗歌工作者为抗日教亡服务,诗歌“要尽量地抒发我们抗战的感情”。他们为此做过许多努力,在抗战初期很有影响。
狂飙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26年10月 |
创建地点:上海 | 创建者:None |
成员:高长虹、向培良、尚钺、黄鹏基、高歌、高沐鸿、柯仲平、郑效洵、常燕生 |
团体简介
高长虹、向培良等曾于1924年11月至1925年3月在北京出版《狂鼠周刊》共17期,“用大胆无畏的态度,发表强的文艺”,从事“狂飚运动”。《狂飘周刊》停刊后,即参加鲁迅组织的莽原社。1926年8月鲁迅离北京赴厦门不久,莽原社内部发生冲突,高长虹等遂在上海另组狂飚社,同时复活《狂飚周刊》,提出“为科学和艺术而作战”的口号。1927年月《狂飘周刊》停刊,高长虹于1928年在上海设立狂出版社和狂演剧部,出版《狂飚出版部》、《狂飚小剧场》等不定期刊物,从事“小剧场运动”。狂飚社还编印过《狂飘丛书》多种。该社主要从事散文、诗歌和小说创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但其骨干成员高长虹等受尼采思想和文风的影响,表现了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1929年夏秋之交,因社员星散而解体。
怀安诗社
团体类型:诗歌团体 | 创建日期:1941年9月 |
创建地点:延安 | 创建者:林伯渠、谢觉哉 |
成员:朱德、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叶剑英、续范亭、李木庵、高自立、张曙时、鲁拂民、朱婴、吳谦、戚绍光、白钦圣、安文钦、贺连城、汪雨相、施静安 |
团体简介
社名取“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之意,成员多为六旬以上的延安民间诗人墨客和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高龄领导人。他们以旧体诗铭志抒怀,相互酬唱,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歌颂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在加强抗日统一战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延安《解放日报》曾两次辟专版刊登该社成员的诗作。
沉钟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25年秋 |
创建地点:北京 | 创建者:None |
成员:除杨晦外,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林如稷等皆为原浅草社骨干 |
团体简介
得名于德国剧作家霍普特曼的剧本《沉钟》。该社在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上与浅草社基本一致,对罗曼·罗兰、霍夫曼、霍普特曼、王尔德、尼采、爱伦·坡等表现过较大的兴趣。严酯的社会现实与成员本身对生活和文学的诚实态度,使他们的作品朴实而带悲凉色调。曾陆续出版《沉钟》周刊10期、《沉钟》半目刊34期,以及爱伦・坡、霍夫曼特号各一期。1927起编印《沉钟社丛书》7种。1934年2月《沉钟》半月停刊,这个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终于解散。
现代诗派
团体类型:诗歌流派 | 创建日期:20世纪30年代初期 |
创建地点:None | 创建者:None |
成员: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徐迟、路易上 |
团体简介
因《现代》杂志面得名,相继提倡的还有《水星》、《新诗》等刊物。他们继承和发展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即“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注重繁复的意象和奇特观念的联络,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派诗人各有不同程度的变化。40年代初,冯至的《十四行集》,影响很大;1947年前后,以《中国新诗》、《诗创造》为主要阵地,以袁可嘉、穆旦、唐湜、唐祈、郑敏、陈敬容、杭约赫、杜运燮、辛笛等为主要成员,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作品意象深层蕴藏着对现实的关注,诗风虽各具特色,但颇相近。
现实主义诗派
团体类型:新诗流派 | 创建日期:None |
创建地点:None | 创建者:None |
成员:朱自清、王统照、周作人、俞平伯、叶绍钧、徐玉诺、郑振铎、刘延陵 |
团体简介
以《新青年》杂志、文学研究会的《诗》月刊等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品除以上八人诗歌合集《雪朝》外,还有朱自清的《降迹》(诗文集)、王统照的《童心》、周作人的《过去的生命》、俞平伯的《冬夜》《西还》、《忆》、徐玉诺的《将来之花园》、胡适的《尝试集》、赵景深的《荷花》、徐雉的《雉的心》、陆志苇的《渡河》等。该派诗人多为新青年社和文学研究会成员,强调“为人生”的艺术,注重写实。作品多通过对现实生括的具体描绘,抒写诗人的生活感受,语言朴素,风格平实,采用自由体形式。
浅草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22年 |
创建地点:上海 | 创建者:None |
成员: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韩君格,还有孔襄我、胡絮若、高世华、徐丹歌、亚土、罗石君、王怡庵、陈承萌、陈竹影 |
团体简介
该社以培植“荒土里的浅草”的“农人”自任,致力于小说和诗歌创作,而不主张文学上各种主义的相互批评。曾受“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影响,其作品注重对黑暗的反抗和表现自我,具有浪漫主义倾向。1923年3月创刊《浅草季刊》,同年秋出版《文艺句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1925年,主要成员陆续从上海到北京,另组沉钟社,该社无形解散。
学衡派
团体类型:文化思想派别 | 创建日期:1922年1月 |
创建地点:None | 创建者:None |
成员: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
团体简介
以1922年1月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他们大都曾留学英美,以”学贯中西”相标榜,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主义思想杂糅起来,用以反对“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五四运动前夕胡先骕就曾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学衡》创刊后,发表梅光迪《评提新文化者》、《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吴宓《论新文化运动》等文,与新文化运动对立,鼓吹文言胜于白话,反对语文合一。有人还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马克斯之社会主义,久已为经济学家所批驳”,在中国是“无的放矢,其学说全失意义”。他们的复古主义言论遭到新文化阵营的一致批判。该刊出世不久,鲁迅即在《估<学衡>》中称他们是一批“假古董”。邓中夏1924年1月在《中国青年》发表《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号召进步思想界联合起来,向“文学中之梅光之迪等”,“分头迎击,一致进攻”。
战国策派
团体类型:文化思想派别 | 创建日期:1940年至1942年间 |
创建地点:昆明、重庆 | 创建者:None |
成员:林同济、陈铨 |
团体简介
他们先后在昆明、重庆创办《战国策》杂志和《大公报》副刊《战国》,标“非红非白,非左非右,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之主旨”,提倡所谓战国时代之“大政治”,即“唯实政治”与“尚力政治”(《战国策》第2期《本刊启事(代发刊词)》)。相继发表林同济的《战国时代的重演》、《寄语中国艺术人》,陈铨的《指环与正义》、《德国民族的性格和思想》、《尼采的道德观念》,雷海宗的《历史的形态》等文,宣扬以“唯意志论”和“历史形态学”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观和文艺观。其代表作品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蓝蝴蝶》、《金指环》等。进步文化界在《新华日报》、《野草》和廷安《解放日报》等报刊上,对该派的理论主张进行了批判。
格律诗派
团体类型:新诗流派 | 创建日期: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 |
创建地点:None | 创建者:None |
成员:徐志摩、闻一多、陈梦家、朱湘、于赓虞、刘梦苇、饶孟侃、朱大柟、蹇先艾、杨子惠 |
团体简介
先后以徐志摩主持的《展报・诗携》、《新月》月刊和《诗刊》为主要阵地。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主张为其理论指导。主要代表作品有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以及陈梦家选编的《新月诗选》等诗集。该派主张根据诗的精神创造相适合的格式,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追求诗歌的“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诗作注重文字的锤炼,形式整饬,音调和谐,尝被戏称为“豆腐干块”诗。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及作品还有朱湘及其《夏天》、《草莽集)、《石门集》,于赓虞及其《晨曦之前》、《魔鬼的舞路》、《落花梦》,刘梦苇及其《青春之花》、《孤鸿》,陈梦家及其《梦家诗集》,以及饶孟侃、朱大柟、蹇先艾、杨子惠等人。这一流派对于诗歌格式的强调,对于克服初期新诗的散文化倾向具有积极意义,但过于拘泥格式又妨碍感情的自由抒发,徐志摩、陈梦家后期都程度不同地感到了格律诗的这种局限。
莽原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25年4月 |
创建地点:北京 | 创建者:鲁迅 |
成员:高长虹、向培良、李霁野、章衣萍、荆有麟、书素园 |
团体简介
同年4月24日创刊《莽原》周刊,鲁迅任编辑。该刊以“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为宗旨,揭载杂文、散文和小说,而尤以鲁迅的杂文为代表。1926年1月10日起,《葬原》改为半月刊;8月鲁迅离开北京后,由韦素园接编。不久,高长虹、向培良等以韦素园压下向培良、高歌的稿件为由,与之发生冲突,并退出莽原杜。1927年12月《葬原》停刊,该社解散。
铁流社
团体类型:诗歌团体 | 创建日期:1938年12月 |
创建地点:晋察冀边区平山县 | 创建者:丹辉、兰茅、叶正萱、郑成武、林真 |
成员:徐灵、张维、邓康、张绍明、葛理、李岩、魏巍、陈布洛 |
团体简介
该社主要从事街头诗、传单诗的创作和宣传,曾于1939年3月创刊油印刊物《诗战线》,共出20多期,还先后刻印发行了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呐喊》,涅克拉索夫的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艾青的《向太阳》、《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和田间的《亲爱的土地等》。1942年因物质困难,《诗战线》停刊。1943年夏季以后,因社员离散而停止活动。
浪漫主义诗派
团体类型:新诗流派 | 创建日期:None |
创建地点:None | 创建者:None |
成员: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 |
团体简介
以创造社诗人为中坚,尤以郭沫若为代表,其《女神》为这一流派的开创之作。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和作品还有:创造社成仿吾及其《流浪》集中的诗,冯乃超及其《红纱灯》,王独清及其圣《圣母像前》、《死前》、《威尼市》,穆木天及其《旅心》,以及非创造社的蒋光赤等。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注重表现自我。其作品多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和大胆的想象来抒发感情,气势奔放激越,较为直露,多采用自由体形式。从2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革命作家把浪漫主义看作唯心的、没落阶级的创作方法予以否定。到1934年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以后,这一情况才逐渐有所改变。但是,浪漫主义也只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补充,在某些诗人的作品里得到体现,而不是作为一个流派存在了。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微信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