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诗派
团体类型:新诗流派 | 创建日期:抗战初期 |
创建地点:不详 | 创建者:胡风 |
成员:胡风、艾青、田间、邹获帆、鲁藜、绿原、冀汸、彭燕郊、孙钿、牛汉、天蓝、杜谷、亦门、朱健、罗洛、化铁 |
团体简介
形成于抗战初期,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这派诗人有胡风、艾青、田间、邹获帆、鲁藜、绿原、冀汸、彭燕郊、孙钿、牛汉、天蓝、杜谷、亦门、朱健、罗洛、化铁等。其中有原已成名的诗人,而多数则是《七月》扶植的青年诗人。其活动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至1941年间,以《七月》为主要阵地。1945年以后,作品多在《希望》、《泥土》、《呼吸》等刊物上发表。主要创作收在胡风陆续编辑出版的《七月诗丛》(已出两辑18种)和《七月文丛》中。这一流派的诗人都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要求政治民主、民族复兴的愿望,关注现实斗争。诗作取材于较为广阔的现实生活,诗歌形象大多与祖国,尤其与北方的山川土地,母亲,农民和土兵相联系。抒情诗多具浓厚的政治色彩,带有鲜明的追求与思索的感情特色。诗作取自由体形式,不注重音节和文字的雕饰,追求奔放的气势和鲜明的感情节奏,从而形成了质朴、粗犷而富有激情的诗风,对于推动中国自由体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山脉诗歌社
团体类型:诗歌团体 | 创建日期:1938年 |
创建地点:延安 | 创建者:奚定怀 |
成员:徐明、劳森、缪海稜(雷波)、西野、辛萍、李维新、魏元章、赵从容、安观生、王令篪、庄涛、汪洋、朱力生 |
团体简介
成员多为抗日军政大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生,主要有徐明、劳森、缪海稜(雷波)、西野、辛萍、李维新、魏元章、赵从容、安观生、王令篪、庄涛、汪洋、朱力生等。该社因毛泽东高度评价“山地”建立的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而取名,意在以诗歌为抗日战争服务。曾印制传单诗,举行文艺报告会,开展群众性的诗歌活动。约于1938年10月创办油印刊物《山脉诗歌》。
太阳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27年年底 |
创建地点:上海 | 创建者:蒋光赤、钱杏邨、孟超、杨邨人 |
成员:王艺钟、刘一梦、徐迅雷、洪灵菲、戴平万、林柏修、冯宪章、楼建南、徐殷夫、祝秀侠、卢森堡 |
团体简介
先后出版《太阳月刊》、《拓荒者》、《新流月刊》、《海风周报》等期刊,及《太阳社丛书》五种。该社致力于革命文学的提倡与创作。1928年和创造社一起就革命文学问题同鲁迅展开论争。创作基本上以工农和斗争生活为题材,但多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1930年在中共党组织的助下,改变了对鲁迅的态度,联合创造社成员与鲁迅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后,该社自行解散。
太行诗歌社
团体类型:诗歌团体 | 创建日期:1941年6月 |
创建地点:山西 | 创建者:高鲁、叶枫、刘大明 |
成员:高沐鸿、冈夫、袁勃、高咏、阮章竞、蒲火、汪旭前、段芳 |
团体简介
有的社员还组织了太行诗歌小组,在晋东南各地开展诗歌宜传和创作活动。总社所在地则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并用传单诗和街头诗作广泛的抗日宣传。同年7月7日创刊油印会刊《太行诗歌》。因物质条件困难,该刊仅出两期。
少年中国学会
团体类型:文化团体 | 创建日期:1919年7月 |
创建地点:北京 | 创建者:王光祈、李大钊、曾琦 |
成员: |
团体简介
会员最多时达百人左右。总会设于北京(1924年迁南京),在南京、成都和法国巴黎设有分会。成立大会确定宗旨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曾出版《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少年中国学会丛书》和《少年中国》月刊(北京总会编辑)、《少年世界》月刊(南京分会编辑)、《星期日》周刊(成都分会编辑)等期刊以及“周年纪念册”、“会员通讯录”、“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等。会务活动除编印上述出版物外,多次召开各类会议,举行讲演和学术讨论。会员成份复杂,有共产主义者、国家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改良主义者,多数为专门从事科学、教育、文学工作的知识分子。该会在新文化运动初期,较广泛地团结了各类知识分子,做了许多有益于新文化、新文学传播的工作,后由于会员思想分歧日趋明显和尖锐,于1925年停止活动。
中国诗歌会
团体类型:诗歌团体 | 创建日期:1932年9月 |
创建地点:上海 | 创建者:穆木天、任钧、杨骚、蒲风、白曙、杜谈 |
成员:柳倩、溅波、关露、林木光、流水、宋寒衣、石灵、健尼、风斯、辛劳、洪遒、甦夫、俯拾 |
团体简介
先后在北平、广州、青岛及日本东京设立分会。广州分会负责人和会员有温流、陈残云、黄宁婴、林林等,北平分会有王亚平、袁勃、曼晴等。该会“以推进新诗歌运动,致力中国民族解放,保障诗歌权利为宗旨”,在“左联”“理论纲领”的指导下,针对“新月派”、“现代派”诗歌的倾向,指出“要捉住现实”,提倡“大众歌调”,坚持现实主义方向,探素诗歌大众化途径的主张。1933年2月出版会刊《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至次年12月停刊。各分会亦在当地办有会刊或编报纸副刊,如广州、北平分会各有《新诗歌》,青岛分会有《诗歌季刊》。当”国防诗歌”作为“国防文学”的一部分提信后,该社同人投入了“国防诗歌”的创作,并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
中国文艺协会
团体类型:文艺团体 | 创建日期:1936年11月22日 |
创建地点:陕北保安(今志丹县) | 创建者:丁玲、伍修权、徐特立等34人 |
成员:博古、林伯渠、凯丰、丁玲、成仿吾、李一氓 |
团体简介
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演,称之为“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并提出“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为该会的任务。出席成立大会并讲演的还有博古、林伯渠、凯丰等。大会选出丁玲、成仿吾、李一氓等16人为干事,丁玲被推为主任。11月30机关刊物《红中副刊》(不定期)在《红色中华》报上创刊,后又改出油印周刊《苏区文艺》。协会成立后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在发展解放区文艺,团结全国文艺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都作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抗战爆发后,新的形势对根据地的文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更多的文化人进入陕北,1937年11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最初称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原中国文艺协会的活动即告结東。以上两个团体在边区通常都简称“文协”。
中国诗人协会
团体类型:诗歌团体 | 创建日期:1937年4月25日 |
创建地点:上海 | 创建者:由原中国诗歌会部分成员及各地一些诗人发起组成 |
成员:穆木天、许幸之、柳倩、任钧、艾青、关露、王统照、林庚白、林林、冼星海、高寒 |
团体简介
出席成立大会的有穆木天、柳倩、任钧、寒衣、王统照、艾青、关露、林林、石灵等20余人,选举穆木天、许幸之、柳倩、任钧、艾青、关露、王统照等7人为理事,林庚白、林林、冼星海、高寒等4人为候补理事。该会以推进新诗歌运动,致力于中国民族解放,保障诗歌权利为宗旨,开展抗日救亡诗歌运动。
中国文艺家协会
团体类型:作家团体 | 创建日期:1936年6月 |
创建地点:上海 | 创建者:王任叔、王统照、方光焘、白薇等40人 |
成员:茅盾、夏丐尊、傅东华、洪深、叶圣陶、郑振铎、徐懋庸、王统照、沈起予、郑伯奇、何家槐、欧阳予倩、沙汀、白薇 |
团体简介
1936年6月7日在上海正式成立,选举茅盾、夏丐尊、傅东华、洪深、叶圣陶、郑振铎、徐懋庸、王统照、沈起予等9人为理事,郑伯奇、何家槐、欧阳予倩、沙汀、白薇等5人为候补理事,并发表宣官,提出“以联络友谊,商讨学术,争取生活保障,推进新文艺运动,致力中国民族解放为宗旨”。该会以《文学》、《光明》、《文学界》等刊物为主要阵地,提倡“国防文学”,号召各阶层各派别的作家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创作抗日教亡的文艺作品。从1936年6月开始,该会与赞成“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作家进行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同年10月论争结東,该会解散。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团体类型:文艺组织 | 创建日期:1945年10月 |
创建地点:重庆 | 创建者: |
成员:不详 |
团体简介
原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14日召开的理监事联席会上,一致决议改为此称(简称仍为“文协”)。1946年由重庆移至上海,成为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进步文艺界的统一组织。该会根据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实现和平民主的要求”。在宜传贯彻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介绍解放区新文艺,号召和引导国统区作家进行革命文艺创作等方面,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1949年7月,作为发起团体之一,参与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团体类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 创建日期:1938年3月27日 |
创建地点:汉口 | 创建者:各方面文艺界代表人物97人 |
成员: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邵力子、冯玉样、田汉、周扬、吴奚如、孔罗荪、胡风、郁达夫、王平陵、楼适夷、姚蓬子、老向、华林、老舍、穆木天、冯乃超、沙雁、胡绍轩、盛成、胡秋原、吴组缃 |
团体简介
首届理事为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邵力子、冯玉样、田汉等45人。周恩来、于佑任为名理事。周扬、吴奚如、孔罗荪等15人为候补理事。又推胡风、郁达夫、王平陵、楼适夷、姚蓬子、老向、华林、老舍、穆木天、冯乃超、沙雁、胡绍轩、盛成、胡秋原、吴组缃等15人组成常务理事会。下设总务、组织、研究、出版四部。老含任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其余各部主任分别由王平陵、郁达夫、姚蓬子担任。1938年5月4日创办会刊《抗战文艺》,还出版了多种通俗读物。成都、桂林、昆明、香港、襄阳、延安、晋东南、贵阳、曲江等数十处先后成立分会或通讯处。1938年8月总会迁往重庆。整个抗战期间,团结大批作家,在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圣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民主,反对独裁的抗日民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改称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
团体类型:文艺团体 | 创建日期:1938年9月 |
创建地点:延安 | 创建者:None |
成员:丁玲、林山、田间、成仿吾、任白戈、沙汀、周扬、柯仲平、雪苇、刘白羽以及各文艺团体代表 |
团体简介
原称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联合会,1938年9月11日成立于延安。丁玲、林山、田间、成仿吾、任白戈、沙汀、周扬、柯仲平、雪苇、刘白羽以及各文艺团体代表为执行委员。1939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文艺战线》月刊。1939年5月14日在延安召开全体大会,为与全国“文协”取得密切联系,决定改为此称(简称“文抗”),并选出成仿吾、周扬、萧三、丁玲、艾思奇、柯仲平、沙可夫、严文井、赵毅敏、陈学昭、张振亚等为理事。1940年4月创办会刊《大众文艺》(前身为《文艺突击》)。还在许多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组织文艺小组,多次派出抗战文艺工作团深入前线和敌后,在广泛开展群众文艺运动,提高文艺创作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更广泛地组织会员深入生括。由于会员纷纷下乡,1943年5月以后,原蓝家坪会址停止办公,设通讯处于边区“文协”。
风车诗社
团体类型:诗歌团体 | 创建日期:1934年 |
创建地点:台湾 | 创建者:None |
成员:水荫萍、林永修、李张瑞、张良典 |
团体简介
发行风车同人杂志。引进超现实主义,主张现代诗的抒情方式超越时空,意象如梦似幻,语言有现代感。代表作品有水荫萍的《热带鱼)、《燃烧的面颊》,李张瑞的《肉体丧失》,林修二的《寒夜》等,内容多咏叹自然风光,表现个人苦闷,较少触及殖民统治的现实。但在艺术上对台湾的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21年1月 |
创建地点:北京 | 创建者: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 |
成员:None |
团体简介
先后经正式登记的会员有170余人。该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反对“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认为文艺“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提倡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主要出版物有革新的《小说月报》、上海《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刊、《文学周刊》)、北京《文学旬刊》、《诗》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文学周报丛书》、《小说月报丛刊》等。除京、沪两地外,广州、宁波、郑州等地设有分会,各分会亦有会刊。1925年前后,由于成员的分化离散,作为团体的活动逐渐停止。1932年,因承印《小说月报》的商务印书馆受于“一二八”战火,刊物停刊,该会无形解散。它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拥有众多的作家、学者,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外国文学译介、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未名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25年夏 |
创建地点:北京 | 创建者:鲁迅 |
成员:韦素园、李霁野、曹靖华、台静农、韦丛芜 |
团体简介
以译介、出版外国文学,特别是苏联文学为主,先后出版《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翻译、创作丛书数十种,印行《莽原》半月刊48期、《未名》半月刊24期。社务初由鲁迅主持,1926年8月以后由韦素园接特。1928年3月26日,遭北京警察厅查封,李霁野等三人被捕,同年10月启封。1931年因经济亏空和社员离散而停止活动。该社以其踏实的工作和谨严的作风,被鲁迅称为“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
北方左翼作家联盟
团体类型:革命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30年秋 |
创建地点:北平 | 创建者:潘训(漠华)、李守章、段雪笙、张璋(鼎和)、杨刚、谢冰滢、孙席珍、杨纤如 |
成员:潘训、刘尊棋、孙席珍、杨刚、杨纤如、冯毅之、张秀岩、陈沂、王志之、陈北鸥、李文甫 |
团体简介
简称“北方左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盟员初为几十人,后逐渐增加,其中多为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高等学校及部分中学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亦有知名作家和学者。在天津、保定、唐山、太原等地设有分盟。与“左联”及“左联”东京分盟建立了联系。先后出版了《文学前哨》、《北方文艺》、《文学导报》、《文学季刊》、《文学杂志》、《文艺月报》、《科学新闻》、《新大众》、《辟地剧刊》、《文化新闻》、《冰流》等刊物,与著名学者吴承仕合编了综合性刊物《文史》月刊。在文学主张、工作项目和活动方式上以“左联”为榜样,为推进北方地区的革命群众运动,扩大革命文学的影响,培养青年革命文艺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5月,为适应抗日教亡的新形势,维“左联”解散后,亦自行解散。
甲寅派
团体类型:政治和文化思想派别 | 创建日期:1925年 |
创建地点:北京 | 创建者:None |
成员:章士钊 |
团体简介
以1925年在北京复刊的《甲寅周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当时任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的章士钊。《(甲寅》复刊后重登章士钊1923年发表过的《评新文化运动》,又发表他的《评新文学运动》,反对白话文,推崇文言,攻击新文化运动。刊物还鼓吹“读经教国”,主张恢复科举制,极力维护封建统治“国本”所系的旧道德、旧文化。因此这家封面印有黄斑老虎标志的杂志,当时被人称为新文化的“拦路虎”。在五卅运动、女师大学潮、“三一八”惨案等事件中,该刊说群众的爱国行动是受“野心家”利用,支持军阀政府的镇压。这些言论,受到新文化界的批驳。郁达夫、成仿吾先后发表《咒<甲寅>十四号的评新文学运动》、《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此外撰文的还有胡适、钱玄同、唐钺、周作人、徐志摩等多人。而对其抨击最有力的是鲁迅,有《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自话》、《再来一次》等文章。
台湾文艺协会
团体类型:文艺团体 | 创建日期:1933年10月 |
创建地点:台北 | 创建者:None |
成员:郭秋生、廖汉臣、黄得时、陈君玉、林克夫 |
团体简介
郭秋生为干事长。协会章程确定它是“关心于台湾文艺井能够为台湾文艺进展上努力的有志者”的组织,“以自由主义为会的存在精神”。发行协会同人杂志《先发部队》。该会是在台湾本土正式成立的第一个文艺社团,对推动台新文学的发展和全岛作家的联合,起了积极作用。
台湾新文学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35年12月 |
创建地点:台湾 | 创建者:杨逵 |
成员:赖和、廖汉臣、吴新荣、郭水潭、杨守愚、王登山 |
团体简介
发行《台湾新文学》杂志。该社与台湾文艺联盟存在和活动时间相近,宗旨也大致相同,但它更重视把握台湾现实的写实主义。在1936年8月台湾文艺联盟停止活动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间中,该社单独担负起推动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使命。
民歌体诗派
团体类型:新诗流派 | 创建日期: 不祥 |
创建地点: 不祥 | 创建者: 不祥 |
成员:刘半农、刘大白、李季、阮章竞 |
团体简介
指在新诗创作中注意从民歌吸取营养,采用民歌的调式和表现手法的诗人及其作品。这一流派没有相对稳定的诗人队伍和集中发表作品的刊物,主要活跃于“五四”前后和40年代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刘半农及其《瓦釜集》和《扬鞭集》里的部分作品,刘大白及其《卖布谣》等,为其“五四”时代的代表。30年代,中国诗歌会在诗歌主张上提倡“大众的歌调”,但在创作实践上并无显著的成绩。40年代,民歌体诗为较多的诗人所采用,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更成为新诗的主流。其著名的诗人和作品有李季及其《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及其《漳河水》等。这一流派的诗作,大多字句整齐,讲究押韵,语言朴素清新,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微信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