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文学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35年 |
创建地点:北平 | 创建者:柳无忌、罗暟岚 |
成员:柳无忌、罗暟岚、李健吾、赵景深、孙大雨、罗念生等 |
团体简介
1935年初,柳无忌和罗瞪岚组织学生共同发起了“人生与文学社” ,紧接着《人生与文学》杂志出版。从主编到发行、出版全都由南开大学英文系师生负责。这是一份几乎完全“自给自足”的刊物,不假手于书贾,自然不受其牵制束缚,给编辑带来极大的自主空间。《人生与文学》甫一面世,清华外文系的常风就注意到了它,还在《大公报》上做出简评,称这是一份值得注意的期刊,希望编者能从深处更加阐明“人生”与“文学”二者间的关系;在翻译与论文上,能“显示出真正的学识与研究的心得”;在创作方面“应该竭力避免学校课卷式的作品”。
文学季刊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34年1月 |
创建地点:北平 | 创建者:郑西谛、巴金、李健吾等 |
成员:郑西谛、巴金、李健吾、谢冰心、刘西渭、章靳以、李长之等 |
团体简介
由郑西谛、巴金、李健吾、谢冰心、刘西渭、章靳以、李长之等组织而成,并以此干部为编辑委员,由郑西谛总领编辑事务。曹禺剧作《雷雨》即在此刊发表。1935年秋,李长之因巴金妄改其论文,引起争论,进而相与退出。巴金与靳以脱离《文学季刊》后,当即偕同南来上海,另设《文季社》,并托良友公司发行《文季月刊》,率领北方作家曹禺、齐同、何其芳、萧乾等,以示对抗。郑西谛因为李长之的退出,后以巴金、靳以的南下,集稿大感困难,遂被迫停刊。
荒漠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35年 |
创建地点:襄樊 | 创建者:田润民、王之铮等 |
成员:田润民、王之铮等 |
团体简介
1935年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发生后,襄樊各校组织鄂北学生救国会,教国会骨干田润民积极发动和组织全城学生举行罢课、游行示威。1936年,同王之铮等进步青年先后组织“荒漠”社,创办并主编《荒漠》杂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声援东北抗日义勇军,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忱,对襄樊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草野社
团体类型:文学团体 | 创建日期:1929年5月1日 |
创建地点:上海 | 创建者:宋鸿铭、周沛生、郭兰馨、金宽生 |
成员:王铁华、汤增扬、黄奂若、邹枋等 |
团体简介
“草野社”的出版物计有《草野周刊》、《草野年刊》和“草野丛书”等数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要数《草野周刊》。《草野周刊》创刊于1929年5月4日,据言其第一卷和第二卷因各个作者“思想不统一”、“站于各个立场上表现自己”,所以内容“没有一贯性”,思想上不免给人纷乱的印象,“不能显示出草野整个的中心”。从1930年7月26日3卷1号起,《草野周刊》实行革新,正式宣告投身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在“革新号”上,《草野周刊》的编者宣称今后要“极端地使它(即《草野周刊》)有一贯的统一性,确定中心的思想,这当然是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对于畸形的、病态的文艺是加以不客气的排斥”。“草野社”的成员几乎全都是在读或刚刚毕业的大中学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艺术修养也远欠火候。所以尽管它小说、诗歌、散文、对话、随笔、论文、批评乃至文坛消息等各体皆备,实际上却还是偏重于诗歌和短篇创作。《草野周刊》上的诗歌基本上出自青年学生之手,带有青春期特有的粗豪躁厉之气,诗的内容则多半是鼓动、号召青年人不惜牺牲血肉之躯,为民族而战。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微信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