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作者 | 发表刊物 | 论文类型 | 发表时间 | |
---|---|---|---|---|---|
1 | 当代诗的“倦怠”及其他——有关青年诗人写作及感知状况的讨论 | 姜涛 李国华 砂丁 李琬 | 《文艺争鸣》2021年第5期 | 研究论文 | 2021年5月25日 |
2 | 朱英诞诗歌的沉默意识及其书写 | 王泽龙 张皓 | 《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5期 | 研究论文 | 2021年5月7日 |
3 | 凯约嘉湖上一只小船的打翻——重审新诗发生“前史”的一次“偶然” | 姜涛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 研究论文 | 2021年3月25日 |
4 | 分行与五四时期新诗形式的建构 | 王泽龙 | 《文学评论》2021年第2期 | 研究论文 | 2021年3月15日 |
5 | 重新朝着这个世界出发——梁平诗论 | 魏天无 | 《当代文坛》2021年第2期 | 研究论文 | 2021年3月1日 |
6 | 重思新诗的“标准” | 张桃洲 | 《文艺争鸣》2021年第2期 | 研究论文 | 2021年2月25日 |
7 | 五四时期“文白”论争中的中间派 | 王泽龙 周文杰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 研究论文 | 2021年1月25日 |
8 | 论分行与现代诗歌节奏之关系 | 高周权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 研究论文 | 2021年1月21日 |
9 |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诗歌与革命话语 | 魏天真 | 《华中学术》2020年第3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9月30日 |
10 | 五四”新诗集序跋与新诗初期形象的建构 | 王泽龙 | 《天津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9月23日 |
11 |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研究中“社会史视野”的适用性问题 | 姜涛 | 《文学评论》2020年第5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9月15日 |
12 | “语言诗化”与“窗”——论林庚在创作与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 | 张颖 | 《江汉学术》2020年第5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7月31日 |
13 | 作为“社区研究”的战时现实主义——沙汀“雎水十年”的生活与写作 | 姜涛 |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4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7月24日 |
14 | 论现代派新诗的用典革新 | 杨柳 | 《江汉学术》2020年第4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6月17日 |
15 | 燕卜荪与西南联大诗人群诗作的“思辨”旨趣 | 王泽龙 肖柳 | 《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4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4月13日 |
16 | “我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着”——艾青的战时“中国风景”抒写 | 马正锋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第3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3月15日 |
17 | 从“春”的隐喻内涵看穆旦诗歌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 叶琼琼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3月15日 |
18 | 朦胧诗语言的表达阈限及其变构的可能性——以“镜子”语象的分析为中心 | 张凯成 | 《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 | 研究论文 | 2020年3月15日 |
19 | “打开一条生路”的另外路径——以朱自清对1940年代新文艺的接受为线索 | 姜涛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年第10期 | 研究论文 | 2019年10月15日 |
20 | 新中国70年现代白话与中国新诗形式建构研究之检讨 | 王泽龙 任旭岚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5期 | 研究论文 | 2019年9月5日 |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微信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