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文艺
报刊类型:文艺月刊 | 出版机构:西北文艺出版社发行 |
首刊日期:1945年1月 | 停刊日期:1945年2月 |
诗集简介
创刊于迪化。出第二期后终刊。吕器主编,剑虹、方南编辑。该刊力图反映当时西北地区的风貌,发表论文、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歌曲等。所载论文有谢冰莹的《建立文艺批评》,小说有姚艮的《洋博士》、林涌沉的《未亡人》,散文有伟航的《自由之恋》、柳霞的《乌鲁木齐之颂》,诗歌有剑虹的《云海之恋》,剧本有霍然的《从军行》。
西线文艺
报刊类型:文艺月刊 | 出版机构:山西民族革命出版社出版 |
首刊日期:1939年8月10日 | 停刊日期:1940年1月10日 |
诗集简介
出至一卷六期终刊。西线社编辑。16开本。辟有小说、报告、散文、诗抄等栏目。撰稿人有胡采、魏伯、力群、沙汀、曹葆华、雷加、高阳、严文井、青苗、萧枫等。所载论文有胡釆的《论抗战建国的现实意义》、《论文艺评论家李南卓》,小说有青苗的《猎》、《特鲁木旗的夜》,魏伯的《抗争》,和《战斗线外》;报告有沙汀的《一个游击队的故事》、严文井的《日本人同宣传员》;剧本有萧枫的《五分钟内》、《梦》和罗平的《伪皇协军》;诗歌有林野的长诗《遥祭芦沟桥》和蔡若虹、雷石榆、曹葆华的短诗等。
当代文艺
报刊类型:文艺月刊 | 出版机构:桂林当代文艺社出版 |
首刊日期:1944年1月1日 | 停刊日期:1944年5月6日 |
诗集简介
出第五、六期合刊后终刊。熊佛西主编。16开本。编者在《卷头语》中说:“愿与全国作家读者诸君共同奋勉,发挥文艺的功能,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辟有论文、小说、散文、随笔、报告、诗歌、剧本等专栏,著译兼收。撰稿人有郭沫若、茅盾、丰子恺、艾芜、田汉、骆宾基、黄药眠、胡风、熊佛西、臧克家、朱自清、王西彦、司马文森、沈从文、王了一、靳以、柳亚子、袁水拍、姚雪垠、凤子、徐悲鸿、王亚平、田涛、周钢鸣、孟超等。所载小说有艾芜的中篇《我的旅伴》、短篇《江》,茅盾的短篇《小圈圈里的人物》;诗歌有王亚平的长诗《火雾》和袁水拍、鸥外鸥、臧克家等人的诗作。第四期刊载田汉等21人的《战后中国文艺展望》和老舍等33人的《作家生活自述》特辑。
当代诗刊
报刊类型:文学刊物 | 出版机构:上海当代诗刊社编辑出版 |
首刊日期:1935年1月1日 | 停刊日期:1935年5月 |
诗集简介
出至第四期终刊。实为征骅、罗伽、锡金、厂民编辑。撰稿人除编者外,还有臧克家、邵冠华、赵景深、朱维基、丽尼、郑康伯、彭子蕴、蒋有林、吴道骥、吕绍光等。
光明
报刊类型:文学半月刊 | 出版机构:上海光明半月刊社发行,生活书店经售 |
首刊日期:1936年6月 | 停刊日期:1937年8月 |
诗集简介
出至三卷五期停刊。一卷七期另有附刊一册。洪深、沈起予主编。16开本。1937年9至10月移至武汉,委托孙陵和杨朔的北雁出版社出版周刊七期。辟有创作小说、报告文学、论文、诗歌、剧本、散文、特稿、木刻、考证、论坛、连载读物、读者之页、文坛情报等多种栏目。撰稿人有郭沫若、茅盾、夏衍、王西彦、立波、杨骚、洪深、章泯、荒煤、鹿地亘、宋之的、叶圣陶、张庚、吕骥、李辉英、谷斯范、张梦麟、欧阳山、魏东明、王任叔、徐中玉、姚雪垠、郑伯奇、周扬、蒋牧良、臧克家、沙汀、林林、刘白羽、安娥、李辰冬等。所载论文有沈起予的《我在创作上达到的见解》、郑伯奇的《论通俗文学》、周扬的《论<雷雨>与<日出>》、光未然的《“庸俗的戏剧运动”批判》,小说有姚雪垠的《碉堡风波》、王西彦的《蛊惑》、郭源新的《王秀才的使命》、荒煤的《何拐子》,剧本有夏衍的《自由魂》、章泯的《死亡线上》、程兆祥的《我土》等。二卷十二号为“戏剧专号”,除郑伯奇、张庚、光未然撰文外,还有“中国剧运先驱者怀旧座谈会”记录和《全国剧运总检阅》,报道了潮州、武汉、太原、长沙、天津、杭州、广西、延安等地的剧运情况。
光明半月刊
报刊类型:中国济难会刊物 | 出版机构: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
首刊日期:1926年6月 | 停刊日期:1926年8月 |
诗集简介
创刊于上海。出至第六期终刊。叶圣陶编辑。载有叶圣陶的诗《我们忏悔来的》和散文诗《诗人》、《水患》,沈雁冰(署名玄珠)的文章《光明运动与中国济难会》等。
同代人文艺丛刊
报刊类型:文艺刊物 | 出版机构:新丰出版公司发行 |
首刊日期:1948年4月 | 停刊日期:1948年8月 |
诗集简介
出第三辑后终刊。上海同代人社编辑、出版。三辑分别题名《由于爱》、《追寻》、《扬子江颂歌》。辟有评论、理论、创作小说、诗选、人与书等栏目。撰稿人有王宋、朱健、张羽、吴峤、黄葵、萧源等。
团结
报刊类型:《新华日报》副刊 | 出版机构: |
首刊日期:1938年1月11日 | 停刊日期:1947年2月28日 |
诗集简介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报纸。创刊于汉口。1938年年10月25日汉口沦陷后迁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被国民党当局强迫停刊。共出3231号。自该报创刊之日起即出版副刊《团结》,后改名《新华副刊》。又曾于1938年1月16日创刊《星期文艺》,同年2月20日出至第五期终刊,文艺稿件改在《团结》上刊出。发表理论文章、社会杂感、报告、速写、通讯、诗歌、短剧、木刻、漫画等,在9年内发表了为数众多的论文和作品,在抗战中起了积极作用。撰稿人有茅盾、丁玲、田间、洪深、穆木天、臧克家、锡金、适夷、罗荪、曹白、奚如等许多知名作家,还有大批普通作者。
自由谈
报刊类型:上海《申报》副刊 | 出版机构: |
首刊日期:1911年8月24日 | 停刊日期: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 |
诗集简介
自创刊至1932年间,先后由王钝根、吴觉迷、姚鹓雏、陈蝶仙(即天虚我生)、周瘦鹃任主编,以刊载“鸳鸯蝴蝶派”作品为主。1932年12月1日起,由黎烈文担任主编,革新内容,经常发表左翼和进步作家的杂文、短评,遭到旧派的攻击和国民党的压迫。1934年5月黎烈文去职,张梓生接任,同样遭遇压力。1935年10月31日宣告停刊。抗战爆发后,《申报》一度停办。1938年10月10日《申报》复刊,《自由谈》同时恢复,王任叔(巴人)任主编,仅一月,即由胡山源接替。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申报》再度停刊。复刊后,《自由谈》由汉奸王进珊控制。抗战胜利至上海解放前夕,主编由黄嘉音担任。该刊自1916年11月陈蝶仙主编后,即开始引起读者注意。黎烈文、张梓生主编期间,影响更大,促进了杂文的发展。鲁迅、茅盾曾用多种笔名在此发表大量杂文,夏丏尊、陈望道、周建人、叶圣陶等经常为其撰稿,一向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如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也在此发表短文。鲁迅将自己在该刊发表的杂文结集成《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自由中国
报刊类型:文艺月刊 | 出版机构:自由中国社发行 |
首刊日期:1938年4月1日 | 停刊日期:1945年11月 |
诗集简介
创刊于汉口。出至一卷三期停刊。1940年11月1日在桂林出版新卷第一号,1942年5月1日出至新二卷一、二期合刊后停刊。1945年9至11月在上海复刊,出半月刊两期后终刊。初由孙陵、臧云远编辑,迁桂林后由孙陵编辑。初期具有进步倾向,冯玉祥、郭沫若为创刊号题辞,周扬、田汉、艾思奇、刘白羽、潘梓年、郭沫若、杨朔、荃麟、黑丁、戈茅、罗荪、张天翼、巴金、王西彦、邹荻帆、艾芜、李健吾、田涛等人均为其撰稿。还刊登过毛泽东的一首词。后来编者孙陵政治上转向国民党,刊物倾向也因而变化。该刊在武汉期间登载过茅盾等97人署名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和郭沫若、老舍等9人撰稿的《抗战以来文艺的展望》特辑,发表有关抗战文艺的论文、小说、报告、速写和各地文化消息,反映了初期抗战文艺活动蓬勃兴起的面貌。迁桂林后,也发表过一些较好的文章和作品,如艾芜、金槊关于文艺作品中国化的论文,艾芜的长篇小说《山野》(连载),黑丁的《军渡》,骆宾基的《吴非有》,荃麟的《歌手》,曾克的《宋二刀子》,一文的《新路》等中篇小说,李健吾的三幕剧《黄花》,彭慧、田涛、碧野、罗烽、从文的短篇小说,邹荻帆、彭燕郊、臧克家、戈茅的诗歌,以及巴金、绀弩、谷斯范、靳以的散文、杂文和报告等。
行列诗歌半月刊
报刊类型:文学刊物 | 出版机构:朱雪萍发行 |
首刊日期:1940年1月 | 停刊日期:1940年4月 |
诗集简介
创刊于上海。出至第六期终刊。朱维基、沈孟先主编。16开本。撰稿人有关露等。
创作
报刊类型:文学月刊 | 出版机构:上海薰风出版社发行 |
首刊日期:1935年7月15日 | 停刊日期:1935年9月15日 |
诗集简介
出第一卷三期后终刊。李辉英、汪淼编辑。内容以创作为主,不登译稿。辟有创作论坛、创作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随笔、木刻等栏目。聘请38名作家为特约撰稿人,屈轶、郁达夫、欧阳山、张天翼、芦焚、骆方、沙汀、臧克家、周楞伽、黑丁、周文、叶圣陶、丰子恺、王余杞、徐懋庸、丽尼、征农、曹聚仁、万迪鹤、陈白尘、靳以、祝秀侠、沈圣时、艾芜、唐弢、柳倩等均为该刊撰稿。所载小说有张天翼的《枪案》、欧阳山的《忧世者》和《第一步》、周楞伽的《愁春》、沙汀的《赶路》、屈轶的《恋爱神圣主义曲》和《回家》等,散文随笔有艾芜的《别离曲》、郁达夫的《城里的吴山》,戏剧有陈白尘的《二楼上》和《征婚》,诗歌有臧克家的《暮归》、唐弢的《古塘桥》等。
创造
报刊类型:文学季刊 | 出版机构:泰东图书局出版 |
首刊日期:1922年5月1日 | 停刊日期:约1924年2月 |
诗集简介
创刊于上海。共出六期。郭沫若、郁达夫主编。该刊为创造社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刊物。出版《预告》中说:“自文化运动发生后,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象所垄断,以致艺术之新兴气运,渐灭将尽,创造社同人奋然兴起打破社会因袭,主张艺术独立,愿与天下之无名作家,共兴起而造成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该刊在早期新文学运动中有重大影响。撰稿人除编者外,有洪为法、敬隐渔、郑均吾、何畏、冯至、闻一多、梁实秋、王独清、穆木天、楼建南、刘梦苇、张资平、成仿吾、周全平、张定璜、倪贻德、滕固、田汉、陶晶孙、郑伯奇等。所载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星空》等诗,《卓文君》、《王昭君》等历史剧;郁达夫的《采石矶》、《茑萝行》等小说,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午饭之前》等话剧,闻一多的《李白之死》等诗,都是新文学史上有影响之作。郭沫若的《创造者》、《<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郁达夫的《艺文私见》和成仿吾的一些文学评论,反映了早期创造社的文艺观。
创造日
报刊类型:综合性刊物,创造社前期为上海《中华新报》办的副刊 | 出版机构: |
首刊日期:1923年7月21日 | 停刊日期:1923年11月2日 |
诗集简介
原定“每日刊行,星期日停刊”。从第五个星期,即8月13日起改为每日刊行。1923年11月2日出第一〇〇期后终刊。成仿吾、郁达夫、邓均吾编辑。该刊以文艺为主,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艺批评和文学创作。郁达夫在《创造日宣言》中提出以下办刊宗旨:“我们想以纯粹的学理和严正的言论来批评文艺、政治、经济,我们更想以唯真唯美的精神来创作文学和介绍文学。”撰稿人除编者外,有郭沫若、倪贻德、敬隐渔、洪为法、张资平、郑伯奇,张友鸾、陈醉云、楼建南、卢冀野、梁俊青、全平、王珏等。该刊停办后,曾印《创造日汇刊》1册,由光华书局发行。
创作月刊
报刊类型:文学月刊 | 出版机构:桂林现代出版社出版,华侨书店发行 |
首刊日期:1942年3月 | 停刊日期:1942年12月 |
诗集简介
出至第二卷一期终刊。共出7期,张煌主编。《发刊辞》称:“希望着今后本刊能够担当起介绍好作品,研究创作上诸般问题的责任。”每期均有名家执笔,郭沫若、何其芳、李广田、李辉英、邹荻帆、刘白羽、熊佛西、冀汸等为其撰稿。载有郭沫若的论文《今天创作的道路》、李辉英的小说《海云帆》、李广田的小说《追随者》、冀汸的长诗《夏日》、何其芳的散文《饥饿》、刘白羽的散文《感触》和熊佛西的论文《论现阶段的戏剧运动》等。
创造月刊
报刊类型:创造社刊物 | 出版机构:创造社出版部发行 |
首刊日期:1926年3月 | 停刊日期:1929年1月 |
诗集简介
共出18期(第一卷12期,第二卷6期)。初由郁达夫、成仿吾、王独清分别担任编辑。一卷十二期起由创造社文学部编,至二卷五期又由文艺部编。创刊号刊载郁达夫的《卷头语》说:“我们志不在大,消极的就想以我们无力的同情,来安慰安慰那些正直的慘败的人生的战士,积极的就想以我们的微弱的呼声,来促进改革这不合理的目下的社会的组成。”主要撰稿人除编者外,有郭沫若、张资平、冯乃超、穆木天、蒋光赤、周全平、梁实秋、方光焘、李初梨、郑伯奇、倪贻德、陶晶孙、段可情、龚冰庐、沈起予等。所载小说有郁达夫的《寒宵》、《过去》,蒋光赤的《鸭绿江上》,张资平的《苔莉》;诗有郭沫若的《瓶》,王独清的《吊罗马》,冯乃超的《生命的哀歌》;剧本有郑伯奇的《牺牲》,李初梨的《爱的掠夺》;论文有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成仿吾的《文艺批评杂论》,蒋光赤的《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梁实秋的《拜伦与浪漫主义》等。1928年,创造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该刊内容起了变化。第二卷第一期《编辑后记》说:“本志以后不再以纯文艺的杂志自称,却以战斗的阵营自负。”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发表了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麦克昂(郭沫若)的《桌子的跳舞》、杜荃(郭沫若)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等文,还发表了彭康的《什么是“健康”与“尊严”》、冯乃超的《冷静的头脑》等,批评“新月派”。
创造周报
报刊类型:创造社前期的第二个刊物 | 出版机构:上海泰东图书局发行 |
首刊日期:1923年5月 | 停刊日期:1924年5月 |
诗集简介
共出52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编辑。该刊系《创造》季刊的姊妹刊物。其创刊《预告》中说:“季刊素来偏重于创作,而以评论介绍为副。这回的周报想偏重于评论介绍而以创作副之。"撰稿人与季刊大致相同。创刊号发表的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批评了新诗创作上的一些不良倾向,引起热烈反响。该刊大量发表创造社同人对文学和当时文学运动的看法和理论主张,如成仿吾的《新文学之使命》、郁达夫的《文学上的阶级斗争》、郭沫若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郑伯奇的《新文学之警钟》等,有的已含有革命文学的思想萌芽。
宇宙风
报刊类型:散文半月刊 | 出版机构:宇宙风社发行 |
首刊日期:1935年9月 | 停刊日期:1947年8月 |
诗集简介
创刊于上海。自1938年4月第六十七期起迁广州。同年10月广州沦陷,停刊。1939年5月第七十八期起迁桂林。1944年11月桂林沦陷,再度停刊。1945年5月在重庆复刊,仅出3期,以财力枯竭停刊。1946年7月第一四〇期起又迁回广州复刊。1947年8月出至一五二期终刊。林语堂、林憾庐、陶亢德编辑。该刊作者较多,除编者外,有老舍、李健吾、李长之、陈衡哲、谢冰莹、袁昌英、杜衡、丰子恺、萧乾、周作人、郭沫若、黄嘉德、郁达夫、老向、许钦文、柳亚子、刘大杰、朱自清、俞平伯、何容、废名、孙伏园、赵望云、陆侃如、林庚、宋春舫、赵景深、何香凝、陈子展、沈有乾、施蛰存、戈宝权、戴望舒、瞿菊农、孙毓棠、罗念生、毕树棠、蒋廷黻、冯沅君、徐、臧克家、汪倜然、乔志高、徐迟、方家达、海戈等。载有郭沫若的《海外十年》、《北伐途次》,老舍的《骆驼样子》,冯玉祥的自传《我的生活》和陈独秀的自传。老舍还以《老牛破车》为总题目,依次介绍了写《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等作品和短篇小说的经验。
抗到底
报刊类型:综合性通俗文艺刊物 | 出版机构:抗到底半月刊社编辑出版,华中图书公司总经售 |
首刊日期:1938年1月1日 | 停刊日期:1939年11月 |
诗集简介
创刊于汉口。武汉沦陷后迁至重庆。出至第二十六期终刊。一至九期由老向主编。该刊得到冯玉祥的资助。其特点是以通俗的形式宜传抗日。所刊作品体裁多样,有评论、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散文、曲艺、歌曲、图画、书信等。主要撰稿人有冯玉祥、老舍、老向、何容、冰莹、安娥、赵望云、徐中玉、徐旭生、孙晋武、李去非、宋斐如、思慕、张含清、穆木天、苏子涵等。冯玉祥、老舍撰稿尤多,几乎每期均有。所载作品有冯玉祥的诗歌,老舍的京剧《新刺虎》、长篇小说《蜕》、论文《是的,抗到底!》和《事情要大家作》,冰莹的散文《忆太仓》,老向的《抗日三字经》,徐旭生的剧本《征兵》等。第五期为《抗日通俗文艺专号》,编者认为编发通俗文艺是“教育士兵、动员民众”的急切需要,也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具体体现。第三期为《抗日负伤将士作品专号》,刊登负伤将士写的评论、记述、诗歌、字画、书信和照片。
抗战文艺
报刊类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报 | 出版机构: |
首刊日期:1938年5月4日 | 停刊日期:1946年5月4日 |
诗集简介
创刊于汉口。武汉沦陷后,自二卷五期起移至重庆出版。出十卷六期后终刊。实出72期(第十卷四、五期合刊编就未出),另有武汉特刊4期、“文协”成立5周年纪念特刊及“文协”成立7周年并庆祝第一届文艺节纪念特刊各1期。初为3日刊,一卷五期起改为周刊,四卷起改为半月刊,六卷起又改为月刊。实际上自第四卷开始已不能按期出版。该刊是贯穿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的文艺刊物,对于推动抗战文艺运动起了良好的作用。《发刊词》“号召全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为着强固文艺的国防,首先强固起自己阵营的团结,扫清内部一切纠纷和磨擦,小集团观念和门户之见,而把大家的视线一致集注于当前的民族大敌。其次把文艺运动和各部门的文化的艺术的活动作密切的机动的配合,谋均衡的普遍的健全的发展。并且我们要把整个的文艺运动,作为文艺的大众化的运动,使文艺的影响突破过去的狭窄的知识分子的圈子,深入于广大的抗战大众中去!”该刊联系和团结了散布在各地的大批作家,各种流派、各个方面的知名作家都为其撰稿,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辟有会务报告、文艺简报、短论和每周论坛等专栏,报导“文协”活动动态和各地文艺活动与作家的消息,并就当时文艺界的某些现实问题发表议论。还办过一些特辑,如“保卫大武汉”、“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老舍先生创作生活二十年纪念文选辑”、“茅盾先生五十岁及创作二十五年纪念特辑”(编好未曾出版)、“鲁迅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特辑”等。
乐园鸟·新诗云
乐园鸟·新诗云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团队研究成果推介与面向全国新诗研究的数据库窗口。数据库建设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重点资助。
乐园鸟·新诗云数据库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整合新诗文献、新诗研究和诗坛动态,为新诗的交流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共同助力中国新诗研究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诗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学术信息资源。
联系方式: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 430079 邮箱: leyuanniaoxinshi@163.com
微信
微博
抖音